在宋朝,鱼的价格通常比其他肉类便宜。陆游《买鱼》诗云:“卧沙细肋何由得?出水纤鳞却易求。”“两京春荠论斤卖,江上鲈鱼不值钱。”羊肉太贵,买不起,早春的荠菜也论斤出售,颇为稀缺,唯独鲜鱼极大丰富,要多少有多少,花一点点钱,就能买好多。
1170年,陆游去四川奉节任通判,经过苏东坡的流放地湖北黄冈。当地的鱼物美价廉,又大又便宜。陆游在《入蜀记》中写道:“鱼贱如土,一百钱可饱二十口,又皆巨鱼,欲觅小鱼饲猫,不可得。”黄冈的鱼简直就像黄土一样丰富和廉价,花100文钱买鱼,能让20个人吃饱,并且都是个头超大的大鱼,陆游想买些小鱼喂猫,竟然买不到。
南宋志怪小说集《夷坚志·支志》第九卷,讲宋孝宗淳熙年间(1174年-1189年),宁波某书生去杭州赶考,船过曹娥江,有渔翁抱鱼叫卖,一条七八斤重的大鲤鱼,喊价500文。
陆游在黄冈买鱼,100文的鱼能让20个人吃饱;这位渔翁卖的鲤鱼七八斤重,10个人都远远不够,凭啥卖500文呢?据我分析,有三种可能。
第一,《夷坚志》写的是志怪故事,免不了会夸张;第二,青鱼鲶鱼黑鱼容易长大,七八斤重很常见,鲤鱼长到七八斤就相对少见,宋朝1斤又是16两,比现在市斤略大,当时七八斤相当于现在9斤到10斤,这么大的鲤鱼,卖的不是食材,是稀罕,要价贵点儿,正常;第三,南宋物价经常用纸币计算,南宋前期为了筹措军饷和填补赤字,疯狂印钱,物价涨得快,当时500文钱的实际购买力不高,听起来是500文,只能当成几十文或者十几文。
可是回过头来,再看看北宋开封的鱼价,你会吓一跳——北宋中后期,京城开封的鱼价竟然很贵,每斤竟然将近100文!《东京梦华录》第四卷有云:“诸远处客鱼来,谓之车鱼,每斤不上一百文。”外地的鱼进入开封市场,叫做“车鱼”,每斤不到100文。为什么叫“车鱼”呢?因为那时候是冬天,汴河封冻,外地的鱼走水路进不来,只能装车运输。每斤将近100文,是贵还是贱呢?跟陆游赴任四川途中买的鱼相比,很贵,但是从《东京梦华录》作者孟元老的口气来看,“每斤不上一百文”,每斤还不到100文,意思是很便宜。
每斤不到100文,那至少也得几十文。开封的鱼都卖几十文了,怎么还配称便宜呢?据我分析,也有三种可能。
第一,开封不是鱼米之乡,吃鱼主要靠外地供应,把运输成本加进去,鱼价自然贵;第二,开封人口稠密,北宋后期居住着百万人口,是当时世界上第一大都市,人一多,需求就多,需求一多,价格就能涨上去;第三,孟元老小时候在开封住过,《东京梦华录》却是他南渡之后许多年才动笔写的,人的幼年记忆不一定可靠,说不定他把鱼的价钱记错了。
退一步讲,就算孟元老的记忆完全可靠,鱼的价格也比猪肉羊肉便宜得多。《宋会要辑稿·礼志》载有宋徽宗在位时的猪羊肉价格,猪肉每斤200文到300文之间,羊肉每斤600文左右。《夷坚志·丁志》第十七卷载有宋高宗在位时江南地区的羊肉价格,每斤涨到900文。
鱼比羊贱,这个结论不一定处处适用,因为鱼的种类极其繁杂,羊的种类却要单一得多,一种名贵的鱼比一种普通的羊还要贵,这种可能性绝对存在。北宋王得臣《麈史》记载:“闽中鲜食最珍者,所谓子鱼者也,长七八寸,阔二三寸,剖之,子满腹,冬月正其佳时。”福建出产一种子鱼(应该是现在的鲻鱼),到了冬天能长到七八寸长、两三寸宽,肚子里满是鱼卵,是当地最珍贵的食材。这种鱼卖多少钱一斤,不得而知,反正我们知道宋高宗的亲妈韦太后有一回召秦桧的老婆王氏进宫,曾经感叹“近日子鱼大者绝少”,意思是说连皇宫里都很少吃得到个头稍大的子鱼。如果买的话,子鱼一定很贵很贵。 (摘自《羊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