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大业二年(公元606年)创行开科取士,就是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人才委予官职。经历了唐、宋两代,科举制度逐渐趋于完善,明朝已成定制,一直延续到清末。
读书人通过科举考试取得的称号或官职名位,称之为“功名”,功名称号分三个等级,就是秀才、举人、进士。
秀才是功名的初级,即最低一级,说是初级,考上也是很不容易的事。
首先,考秀才的人必须是童生,童生的资格要通过考试取得,称作童试、童生试。
童试须经过两次考试。一次是在本县的县学里应考,叫做县试,每年二月举行,连考五场,成绩合格了的,再去州府所在地的府学参加府试,试期在每年四月,连考三场,录取的为童生,至此,方才有资格报考秀才。
或有人望文生义,以为童生属年龄的界定,都是些青少年,其实非也,童生是文化素质的体现,可以是儿童、青年,也可以是成人,包括中年、老年甚至百岁老翁。总而言之,不论老少,参加童试的一律叫童生,清朝有一副对联讽刺老童生:行年七十尚称童,可云寿考;到老五经还未熟,不愧书生。
选拔秀才的考试叫院试,地点在省府或州府的书院,故名。院试每年一次,由主管省或州教育的学政主持,考三场,榜上有名的就是秀才,也叫相公、生员。
秀才可以进入“公立”学校——学宫读书,以备应试举人。
他们穿上统一的秀才服——直缀青衣,集体行被称为“入泮”的进学礼,在学官引导下由棂星门进入学宫,跨过泮池上的拱桥,进入大成殿,虔诚叩拜万世师表孔子像,然后到明伦堂谒见教官,标志着成了县学学生、孔门弟子,从此踏上了“路漫漫其修远”的求学之路。
继而是净手,众秀才逐个将手正反各洗一次,擦干。寓意净手净心,去杂存精,在日后的学习中心无旁骛。
他们还须填写相当于新生入学登记之类的“亲供”,诸如年龄、籍贯、亲属、身高、有须或无须,等等。
秀才是读书人求取功名的开始,虽属最低的一阶,但算是进入了上层社会,有资格享受几种特权:免除公差徭役,见知县不跪,不得随便对他们用刑。
科举时代,未取得秀才资格就是没有功名,甚至还算不上读书人呐!众多志在功名的读书人,尽管屡屡秀才榜上无名,却年复一年考个不休,直至耄耋之年了还在考,端的是受挫而不馁,不离不弃,永不言败。
乾隆年间,工部尚书彭元瑞督学两浙,主持当地院试。有个年六十有余的金姓童生,交卷时长跪不起,声言自己从辛卯年至今,考了三十多次,至今仍是童生,如今行将就木,愿得一秀才名以为荣。
彭元瑞听着甚觉可怜,有心网开一面成全他,将他的姓名加在榜末,并在他的试卷上批了四句:年在花甲之外,文在法理之外,字在红格之外,名在额数之外。虽然是额外生员,但终归在秀才之列,金考生感激零涕,千恩万谢。
珠海斗门荔山村人黄增庆高寿一百零三岁,历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四朝,无数次进入考场,无数次名落孙山,直到九十九岁那年,方才考中了秀才,感慨万端,情不自禁涕泗横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