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清代的太监,人们自然会想起李莲英、安得海之流,因为他们已被稗史演绎得淋漓尽致,且臭名昭著。寇连材虽说也是太监,但他实属另类,身为奴才却多少还有点骨气。
寇连材于光绪十七年(1891年)自阉入宫,运气甚佳,被派给慈禧做梳头太监。据《凌霄一士随笔》记载:“此差颇优,每年有二三千两金进项。”因“侍西后久,颇得力”,深得慈禧宠幸,一度当上了奏事处太监。但如此一个朝廷红人最终竟落得个问斩的悲剧!
何以故?一言以蔽之:太监多嘴。
甲午海战,天朝上国败给了蕞尔小国日本,号称“远东第一”的北洋舰队全军覆没,《马关条约》实为国耻。同国人一样,寇连材也深受震惊。1896年农历二月十五日,寇连材竟然忘却了自己是太监的身份,公然有悖清廷“太监不得干政”的祖制,贸然向慈禧太后递上了一道“策论”。清史专家戚其章曾在清宫档案里查找到这份“策论”,共有10条。且不说它文理欠顺、错字连篇,就其具体内容而言也是乏善可陈。诸如:建言清兵用“软牛皮”做甲胄来抵抗洋人的子弹;提议“藤盘、削刀”作为清兵的常备武器;主张清兵出战“头戴英雄帽,足登连袜鞋,袄裤宜瘦”,甚至还提倡广泛使用轮船而反对修筑铁路,等等。
如此低级可笑的“策论”堪为文字垃圾,本可不足挂齿。但寇连材因上书获罪与内容无涉,关键是破了清廷“太监不得干政”的祖制。慈禧盛怒之余,感觉其中必有“政治阴谋”,寇连材只是充当了急先锋。于是,即刻下旨严查。李莲英伺机“举报”:寇连材素与文廷式(光绪帝的妃子珍妃和瑾妃的师傅)关系密切,而慈禧早对文廷式不满。于是,她一口咬定寇连材的“策论”是受文廷式的影响。慈禧示意光绪帝将文廷式革职,同时将寇连材交付刑部,明令“从速正法”。
刑部委实“从速”,仅隔了两天,寇连材就被押赴菜市口开刀问斩。据一些野史记载,就刑之前,寇连材“神色不变,整衣冠,正襟领,望阕九拜,乃就义”,似有些许的英雄主义气派。当年,梁启超写了《烈宦寇连材传》一文,附列于《戊戌政变记》一书。令人不解的是,这位维新派主将视寇连材的“策论”为维新的同流,实无干系,甚或南辕北辙!寇连材充其量如同“贾府的焦大”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