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两次参加并报道技术革新

2023-06-21    作者:朱扬清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技术革新运动,是一场持续时间长、参与范围广、影响力大的群众运动。技术革新的目的就是为了摆脱我国技术落后的状况,实现机械化、自动化,提高劳动生产率。我所在的兰州机床厂也大张旗鼓地开展技术革新运动,涌现出了一批革新能手和技术标兵。他们不讲条件,不计报酬,不计名利,刻苦钻研,勇于创新,攻克难关,革新技术,有力地推动了我厂技术水平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其时,我在机修车间当机修工,曾先后两次参加并报道技术革新。

那是1959年9月,我厂扩产制造中型龙门铇床,但缺少一台加工大直径、高精度圆孔零件的镗床。这种镗床非常紧俏,一时无法购置进厂,成为制造龙门铇床的拦路虎。困难难不倒英雄汉,加工车间技师罗永辉挺身而出,自己动手制造土镗床。罗技师是位革新能手,曾先后革新成功10多项技术,两度获得甘肃省劳动模范的殊荣。他弘扬勇于创新、甘于奉献的精神,领衔一个精兵强将的革新攻关小组,奋力攻克拦路虎。我的师傅麦振华是位七级钳工,技术超一流,也参加攻关小组,我便随师傅跟进,成为攻关小组最年轻的一员。

攻关小组设在机修车间加工工段,拉了两条横幅标语:“镗床买不到,我们自己造,打掉拦路虎,早日造出龙门铇!”“奋战20天,造出土镗床,向国庆10周年献礼!”豪言壮语,催人奋进。攻关小组集思广益,群策群力,日以继夜,进行多次试验,不断提升;厂党委书记和厂长多次前来慰问、鼓劲;总工程师坐镇指挥,协调打通技术瓶颈;食堂炊事员把美味可口的夜宵送到车间现场,为大家加油……经过10多天的努力,终于提前自制成功土镗床,向国庆10周年献了一份厚礼。我们敲锣打鼓向厂党委报喜,大红喜报张贴在工厂的大门口,在全厂引起了轰动。

这项革新奏响了技术革新运动的主旋律,展现了劳模带领工人发挥聪明才智攻克技术难关的风采,彰显了工人当家作主的主人翁精神,是值得宣传报道的。于是,我动手写了一篇400多字的题为《罗劳模自制土镗床》的新闻小故事,投稿给《兰州报》,过了几天,在《兰州报》第二版上登了出来,这是我的“处女作”,也是我厂的第一篇新闻报道,得到了厂领导的赞赏。同时,极大地激发了我写稿的积极性,从此一发而不可收,坚持业余写作60多年,至今笔耕不辍。

过了几天,我的室友杨伯平告诉我,他想搞车床自动停车的革新,解决打断车刀的难题。他是车工学徒工,曾因手工操作不当,造成车刀与高速转动的三爪盘相撞,酿成断刀事故,类似的事故在其他学徒工身上也时有发生,有普遍性。他吃一堑长一智,早有搞自动停车的打算,但又怕搞不成功而犹豫不决,而罗技师的技术革新给了他极大的鼓舞和勇气,决定启动自动停车的革新,请我帮忙助力,我欣然答应。子夜时分,夜班工人下班后,我俩走进车间,在他操作的车床上进行试验,一次、两次、三次……最终获得成功。学徒工搞技术革新,这在厂里是破天荒的事情,是爆炸性新闻,厂里树立他为先进典型,号召全厂工人向他学习,推动技术革新运动。

这又是一个有价值的新闻,我很快写成了《学徒工搞技术革新》的新闻报道,乘车赶到兰州报社,亲自交到编辑马丁老师的手里。马老师看了欣喜地说:“这是篇好新闻,后天就好见报。”半年后,伯平因这一革新成果被保送进了兰州大学工农班深造,后来踏上社会,历经磨练,成长为国家干部,技术革新为他开拓了出彩的人生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