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口区的溧阳路是一条人文意味隽永的小马路。它北迄四川北路,南到黄浦江畔虹口港,分成两段,中间被四平路隔着。它原称狄思威路,1943年更为今名。该路开辟较早,约20世纪初即初具规模,路两侧大多是旧式的里弄和仓库堆栈。据史料考证,解放前郭沫若、鲁迅、曹聚仁、金仲华等著名人士曾经居住和生活在此。今天,已挂牌的历史保护建筑有鲁迅存书室,上海总工会旧址,郭沫若、曹聚仁、金仲华旧居等,其中,以宝阳别墅地域内最为集中和著名。
宝阳别墅位于四川北路以东、四平路以西、邢家桥路以北、鲁迅中学以南,始建于1913年,1914年竣工。初建时为独立式双拼住宅,具有维多利亚时代红砖建筑的特征,代表了早期上海近代居住建筑的典型风格。别墅现存联列式花园洋房48幢,建筑面积共计36000平方米,总占地面积12.83公顷。
宝阳别墅的门牌号是溧阳路1269号,从外观上看为坐北朝南二层楼旧式花园洋房,是解放前郭沫若在上海的第二个寓所,建筑面积406平方米,现为民居。笔者查阅了有关资料,1946年5月8日,郭沫若等来上海,在山阴路恒丰里77号暂住数天后,搬到溧阳路1269号。这幢洋楼是当年中共联络人冯乃超事前向日侨管理处租来的。1946年8月,邓颖超等假此地招待文化界人士;11月,进步文化人士又在此为朱德60寿辰举行庆祝会。中共参与“北平军调部”工作的同志向进步人士揭露美蒋假调处、真进攻罪行的招待会以及以宋庆龄名义主办的“募集贫病文化人救济基金的义卖游园会”发起人会议等,也都是在这幢洋楼里举行。郭沫若在这幢楼里住了一年多,其间,他再次筹组创造社,编辑《创造季刊》,并完成了著名的译作《浮士德》。1947年11月,因白色恐怖的笼罩,郭沫若在叶以群的护送下离沪。
目前,宝阳别墅作为上海面积最大、最完整的双拼英式花园洋房群,已被列入上海市第三批优秀历史建筑名录,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最佳人居示范区。作为整个山阴路历史风貌区的重要历史建筑群,如果今后可以进一步挖掘其历史文化资源,选择最具有历史人文价值的单体建筑,建成名人故居、档案资料馆、艺术展示厅等文博场所向社会公众开放,使得其百年积淀的历史文化得以传承与弘扬,不吝是一件文化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