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天气阴沉沉,时有毛毛细雨,晾在阳台上的衣服湿渍渍,潮软软,几天不见干燥。我不由想起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乡村妇女在屋檐窗台下的竹竿上,晾小孩尿布的情景。
俗话说“吃多屁多,雨天西(尿)多”,吃奶婴儿就是这样,越是下雨天,越是会撒尿。屋檐下、过道上的三脚篷上架起了晾竿,中堂靠墙的木柱上,敲上铁钉,拉起绳子,都晾满了衣服、尿布。可是还是应付不了婴儿的频频撒尿。家庭主妇就想方设法,将湿尿布摊在火缸上面烘干。
那时的乡村,每户人家烧菜做饭都用大灶,大多为两眼灶,也有三眼的。将铁镬搁置在圆形的灶框上面,用木柴、禾秆、稻草当燃料。灶火洞外,设有灰缸,有的用砖头砌成长方体,有的用破旧水缸代替。火缸中埋上炖甏、陶罐,将燃成的柴火,用火铣一一铲到火缸内,利用柴火煨粥炖茶,省力省燃料。火缸每天都暖烘烘的。
人们用竹、木当材料,制成长方形栅栏状火缸架,搁置火缸上面,将一块块的湿尿布整齐地摊在暖烘烘的火缸架上面烘干。为保持热量,将柴末、竹屑置于火缸内,再将柴火均匀地撒在上面。为防止柴火快速散热冷却,上面盖上一层薄薄的冷灰,湿屎布既能快速烘干,又不会被猛火烤焦。刚开始,灰缸内热量强,尿布干得很快,家庭主妇需随时观察,及时翻换,不断移位更换燥湿面。一天下来,挂在屋檐、廊下的湿尿布,只剩下光秃秃的绳子、晾竿了。刚收下暖烘烘的尿布,不能马上给婴儿换上,据说有火毒,待冷却后,整齐地折叠好备用。
尿布分为单的、棉的、灰袋三种。婴儿晚上睡觉时一般使用灰袋。根据孩子出生月龄、臀部的大小,将柔软吸水性强的破旧被单、褥床单、棉毛衫,扯成一块块宽约一尺,长一尺四五寸当单片尿布,适合夏天使用。用柔软的布,缝成一只长方形的口袋,中间夹层,铺上棉花,用针线固定缝成棉尿片,冬天棉尿布上面叠一块单布,一起使用,利于保暖,便于更换,如婴儿撒的尿量少,只要换掉叠在上面的单湿布。做灰袋的软布,长、宽尺寸应适合婴儿两胯的距离为佳,缝成长方形口袋后,袋子中放上吸水性强、轻质、松软的稻草灰,扎上袋口,抹平草灰,然后用单尿布包住,待晚上睡觉时将灰袋兜在婴儿两胯间的屁股上,再裹上横棉垫。待第二天早晨,将灰袋中的湿灰倒入灰缸,洗净灰袋,晒干后继续使用。这样年轻的妈妈在深更半夜,不需受寒挨冷支撑着起来给宝宝换尿布,也不会吵醒甜甜酣睡中的小宝贝。
有时湿的尿布多了,人们也利用火熜应急。烘湿布时,湿尿布不能直接贴在有孔的火熜盖上面,以免堵住火熜盖上的小孔而缺氧熄火,应将火熜环竖起垂直后,将湿尿布晾在环上,使火熜盖内外通气,保持热量。
上世纪八十年代,农村中很少有人家有空调,年轻人到市场上买油汀供冬天取暖。有小宝宝的家庭,将湿尿布搁在油汀上烘干,一举两得,比火缸烘湿布方便多了。
自从有了“尿不湿”,与尿布说声“拜拜”。乡村里的人们也像城市一样,用燃气灶烧菜,电饭煲做饭。土灶铲掉,火缸搬家,烘尿布的状况一去不复返,成了历史,仅留在记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