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已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滑稽“独脚戏”,问世以来,深受上海观众追捧。那么,你是否知道独脚戏创始人是谁?他就是滑稽戏鼻祖王无能。
“独脚戏”呱呱坠地
生于1892年的独脚戏、滑稽戏演员王无能,本名念祖,小名阿魁,幼年时因辫子奇细,故绰号为“小辫子阿魁”。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左右,他随父从故乡苏州来沪,在文明书局编辑所附设的文明小学就读。后因家贫辍学,开始在洋行做学徒。他自幼爱看“隔壁戏”,在上海公平洋行当杂役时学会不少口技、各地方言和英语,还学会许多京剧曲调,渐渐地,对表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展现出一定的表演才能。1907年,王无能在上海参加了业余剧团“二警社”,演出文明戏。
有一次,“二警社”在三马路“亦舞台”演戏,在一出戏中,王无能饰演老头子角色,被前去观摩看戏的职业文明戏剧团的苏石痴、张冶儿等看中,力邀他加入剧团。在新的剧团里,王无能如鱼得水,充分发挥了他的表演才能。
1914年,王无能转入民兴新剧社,在上海广西路上的“笑舞台”唱文明戏。他唱《滑稽道场》《滑稽焰口》,擅长表演小贩、差役、骗子等穿马甲一类的丑角人物,被观众戏称“马甲滑稽”。王无能无论在《四教歌》中饰演扬州阿二,在《济公活佛》中饰演济公,还是在《狸猫换太子》中饰演郭槐,都很成功,受到观众广泛好评。与此同时,王无能还受“隔壁戏”口技的影响,常常拿帐子朝身上一套,人钻在里面,学各种各样口技,甚至一个人模仿六个人吵架,“声口”讲得层次分明,声音高低错落,形象生动,活龙活现,引得观众哈哈大笑。
王无能临场发挥如此之好,是与他善于吸收民间艺术养料、虚心向民间艺人学习分不开的。1919年前后,当时的沪宁线、沪杭线一带,常有街头艺人卖唱,这些艺人多用三根长短不一的竹爿和小锣、春锣协助演出。王无能在演文明戏的空隙时间,经常到街头溜达,对街头艺人的南腔北调、各种小贩的叫喊声,很感兴趣。有时,晚上还尾随小贩走街串巷,学他们一路叫喊。一段时间下来,王无能已经把各种方言和叫喊,模仿得惟妙惟肖,为他后来创造独脚戏奠定了基础。
当时在“笑舞台”演文明戏时,常常会出现观众进场了,而主要演员还未到的情形。为了不让先进剧场的观众觉得受冷落,剧团常请电影演员周空空来客串演出。周空空在早期的无声电影中专门扮演滑稽角色,然而他不会唱,也不擅长说,客串时只会搞些“杂耍”,摆一个“独脚场面”,即一只架子、一面锣、一面钹,一个人敲出几种花样来。大家看了,都说这种“独脚场面”很有噱头。
王无能受此启发,便在文明戏开演前摆开“独脚场面”,自己一个人表演起来。起初,王无能只演小丑,扮演茶客、酒客、赌客等,后来越演越丰富,越演越噱。观众中的太太、小姐们,觉得后面的文明戏不大精彩,倒是前面的“独脚场面”很好看,便纷纷提出要王无能讲点笑话或来段“独脚场面”,有的甚至要王无能到她们家唱堂会。
这种在文明戏启幕前加演的滑稽小戏,被称为“趣剧”。王无能在表演上即兴发挥、洒脱自然、口齿清楚、语言流畅,所演节目倍受观众追捧。他参与主演的剧目《孟姜女过关》《约法三章》《谁先死》《贱骨头》《代理丈夫》和《王小二过年》等,诙谐百出。受小热昏、隔壁戏、双簧、苏滩、相声等的影响,王无能开辟了一种新曲种——以学方言、唱戏曲、说笑话、讲故事为主的独脚戏。
独脚戏正式挂牌演出
江苏督军程德全的姨太太过生日,为了增添气氛,准备请文明戏班来唱堂会,谁知文明戏班自命不凡,推三托四不愿唱。迫于压力,老板只好说服王无能前去应差。
有一个常熟老太,仗着是姨太太的亲戚,连连摇头泼冷水:“好哉,只请一个艺人唱堂会,能让大家哈哈大笑,我是不会相信的……”
不知道此时王无能已经胸有成竹走进寿堂,他直奔常熟老太身边,操一口流利的常熟方言打招呼:“啊哟,大阿姐,嫩(你)也来哉,今朝嫩件衣裳颜色鲜来(衣服颜色鲜艳),赛过十七八岁的小仙娘(小姑娘)。”王无能硬是凭三寸不烂之舌,把常熟老太逗得乐不可支。王无能一会儿表演各地小贩叫卖和各地堂倌吆喝,一会儿演唱方言京戏,生动有趣的语言,滑稽的动作,赢得众人满堂彩声,有趣的是,那位常熟老太竟成了王无能的铁杆粉丝,她不断地捧场叫好:“好,再来一个。”
王无能曾请电影导演郑正秋喝酒,把督军府唱堂会的事,作为笑话告诉师辈。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几个月后,天一影片公司邵醉翁过生日,郑正秋带着王无能赴宴。席间,郑正秋起身拱拳为礼:“今天,邵老板千秋,兄弟我特地带徒儿王无能献丑。”于是,王无能把督军府的堂会戏重演一遍。这种新颖的表演形式,逗得观众哈哈大笑,造成很大影响。
其实,说起唱堂会,最早的还是滑稽戏演员易方朔和张冶儿。当初,他俩出堂会时,王无能还讥讽过:“不要脸!什么钞票不好赚,偏要去唱堂会。人家一面吃,你们一面唱。不知道我们唱文明戏的多么清高。”后来看看易、张二人出堂回来,在后台分钞票,收入颇可观,王无能羡慕了,于是也去唱堂会了。
其他人唱堂会,表演“苏滩”“京戏”“宣卷”“双簧”“古彩戏法”,都有名称,而王无能的节目叫什么呢?由于上海有句口头语,把一个人代替几个人独撑市面,叫做“唱独脚戏”,于是观众将王无能的表演称为“独脚戏”。
王无能独脚戏的名气越来越响,请他唱堂会的人家越来越多。时间唱长了,他就想找个下手做“搭档”。遇到一个老中医,他说:“我儿子钱无量,反正没有事情,跟跟侬,搭搭腔!”
从此,王无能与钱无量搭挡,王无能做上手,钱无量做下手,拼成“双档”,还叫独角戏。钱无量会讲古式“卖口”,会变古彩戏法,身手不凡。堂会最少一小时,往往由钱无量先变一刻钟戏法,王无能再同钱无量唱三刻钟。
1920年,王无能除演出文明戏外,他和钱无量搭档,正式以独脚戏形式在天韵楼挂牌演出。剧目有《江北朱买臣》《常熟珠帘寨》《宁波空城计》《各地堂倌》《广东上海话》等。演出内容因敢于讽刺现实社会,受到观众欢迎。
此后,江笑笑、刘春山也相继演出独脚戏,与王无能并称为上海滑稽戏三大名家。江笑笑以说为主、刘春山以唱为主,其他还有以化装表演为主的丁怪怪,以滑稽京戏为主的陆希希等。
1927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把王无能、钱无量的独脚戏从堂会推向舞台。那年,“新世界”游戏场老板为小老婆做寿,邀请王无能、钱无量去唱堂会,满堂来宾对他们的独脚戏热烈叫好,一致认为比其他节目精彩。老板娘觉得独脚戏有噱头,能赚大钱,便高价聘请他俩进“新世界”演出,并挂出“独脚戏”的牌子,结果,大受观众欢迎。
“新世界”请王无能出面,拉刘春山、江笑笑、丁怪怪、鲍乐乐等五档十位滑稽戏艺人合台演出。演出十天,大获成功。演出结束后,新世界老板请客,做了一道合菜,有五只蝙蝠形状,后来送了一幅堂彩幕布,因五家独脚戏写不下,就只用了“五福团留念”。从此打响了五福团牌子,标志着独脚戏正式向滑稽剧团转变,
王无能被公认是“老牌滑稽”,他的独脚戏段子,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各地方言,代表作有《空城计》《各种小贩》《喝衣》等;二是京戏,代表作有《宁绍空城计》《武松打虎》等;三是民间小调,代表作有《哭妙根笃爷》《扬州五更调》《哭阿龙笃爷》等,其中《哭妙根笃爷》是王无能一生最有影响的作品。
《哭妙根笃爷》以苏州寡妇的口吻,痛哭亡夫,诉说当年夫妻如何恩爱缠绵,唱词滑稽,唱腔婉转,而且整个演出不用乐器伴奏,全是王无能自敲三巧板(系三根长短不同的竹爿)清唱。谁也想不到,《哭妙根笃爷》当时居然风靡了上海滩,甚至人们结婚,也请他去唱,王无能自己也吃惊了,连说:“这不是忌讳吗?”请他去唱的主人却说:“不要紧的,来唱吧!”痴迷王无能的观众,连喜事丧事都不分了,可见王无能独脚戏的艺术魅力。
祖师爷中年早逝令人哀叹
上世纪30年代的新闻晚报上,曾刊登了一篇没有署名的弹词开篇:
“闲来无事不出游,收音机旁度春秋。唱片弹词真悦耳,音乐悠扬不觉愁。更有那,滑稽节目令人趣,笑话奇谈样样有。尤其是,老牌滑稽王无能,雅俗共赏出风头。岂料他,老枪偏生腹泻病,十月廿五竟仙逝。如今是,游艺场中难见他,播音台上他不走。我们是,有耳有目偏无福,老牌滑稽何处求。可恨那,阎王做事真促狭,这样的人才不肯留。他只为,生前事忙力不支,要提精神的把鸦片抽。所以他,月入虽丰仅敷出,平日并无千百留。临终身边搜一搜,所余不过几袁头。可怜他,家中还遗妻和儿,将来的衣食谁赶谋。我为他伤悲为他忧。”
这短短的一篇弹词,不仅流露出作者对滑稽戏祖师爷王无能的深深怀念,而且向读者展现了毕生为滑稽戏献身的王无能,哀叹可惜只因长期吞食鸦片,烟瘾日深,鸦片中毒,导致滑稽界一代巨星在42岁大好年华黯然离世。
王无能一生潦倒,身后萧条,连买棺材的钱也没有,还是同行募捐,为他料理了后事。1932年,滑稽界同仁自愿出钱,为滑稽戏祖师爷王无能举行盛大的“大出丧”。200余名滑稽艺人,个个穿白长衫、戴白帽子,抬着祖师爷的“魂轿”,轿中挂着祖师爷的照片。照中国人的传统习俗,“魂轿”应由亡者子女把轿,实际把轿的却是刘春山、江笑笑、鲍乐乐、盛呆呆。本是与王无能同辈的艺人,却宁愿充当王无能的晚辈,可见同行对王无能的尊敬。
“大出丧”队伍,从龙门路王无能的家出来,沿着西藏路及王无能平时演出的场所“新世界”“大世界”兜了一大圈。“大出丧”队伍人员多达500人。沿路围观者无数,成为了当时上海滩一大新闻。
当年“上海滑稽戏公会”房子的正中,王无能的像高高挂着,下面有五个大字——“滑稽戏鼻祖”。
虽然王无能一生并无嫡传弟子,然同行、后辈及广大观众,对他为滑稽发展所作的贡献十分敬仰。他的滑稽节目,让观众常听常新、百看不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