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上海解放第二年,一场急风暴雨式的土改运动在市郊大地上蓬勃兴起。
这年3月,在上海市首届农民代表大会上,成立了以贫雇农为主体的市郊农民协会。接着,市民主妇联在近郊的10个区建立了区妇女代表大会,为动员妇女参加土改和各项社会活动奠定了组织基础。
当时,上海郊区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和现象还十分普遍,而且根深蒂固,发动妇女参加土改困难重重。面对这一现象,市民主妇联领导十分重视,经过深入调查研究,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在土改运动中必须重视发挥妇女的半边天作用,贯彻男女一齐发动的工作方针和措施。在各级党组织的大力支持下,各区坚持男女农民一起受教育、一起参加土改运动。针对农村妇女的特点,各级领导部门还特别强调把启发妇女的阶级觉悟放在首位,与倡导男女平等、婚姻自由相结合。
政治上翻身、得到了解放的贫雇农妇女在基层党组织和妇联的领导下,勇敢地走在土改斗争的前列。她们积极参加斗争地主和诉苦运动,主动提出参加农会,有的还被选为土改小组长。如新泾区诸翟乡开展斗争地主运动时,童养媳朱礽秀第一个上台控诉。洋泾区劳动村诉苦斗争中,妇女参加者占半数以上。广大妇女在分配地主土地、没收地主财产时,工作做得细致认真,并能正确掌握有关政策。据统计,松江地区(原属江苏省的松江、上海等9个县)有40万妇女参加了农会,17025名妇女被选为农民代表,占代表总数的23%;13476名妇女成为各项工作的积极分子,占积极分子总数的29%。妇女成为土改运动的一支重要力量,为巩固新生的革命政权和发展农村经济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通过土改,占郊区人口半数的妇女同男子一样分到了土地,获得了土地财产权和继承权,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妇女的经济地位,极大地调动了她们参加社会活动和农业生产的热情。许多老年农妇从颁发的土地证上第一次看到自己的名字时,激动得热泪盈眶。
广大妇女分得土地后,在“不受二茬罪,永保翻身果”的口号下,积极投入抗美援朝和镇压反革命运动;订立生产爱国公约,努力学习农业生产技术,参加开河打坝、防洪抗旱等工作,参与田间管理。高桥区凌桥乡女乡长黄福英,带领全乡农民冒着大风雨,连续三天三夜抢修海塘,大大减轻了农田的损失。新泾区长浜浪村葛阿妹领导全村农民挖了数十条排水沟及小河道,使百余亩荒土变成了良田。嘉定县崧浜乡万家宅互助组成员积极投入生产劳动,男女组员还开展了田头劳动竞赛,你追我赶,不分上下。为支持农村妇女参加生产劳动,有的乡、村妇联还办起了农忙托儿所,解决农村妇女的后顾之忧,受到了欢迎。
土改增强了农村妇女的翻身感,也提高了她们的思想觉悟。不少妇女的迷信思想开始破除,原来求神拜佛的人推倒了家里的神仙牌位。同时,文化学习成为广大农妇的迫切要求。她们有的参加冬学,有的参加识字班、上民校等,在学人数约占农村妇女总数的60%,连五六十岁的农村老妈妈也在形势的带动下成为扫盲、识字的积极分子。据金山县32个乡统计,入冬学的2431名妇女一个月中学会了30多个字、15支歌,还学会了腰鼓和秧歌舞,春节期间兴高采烈地到军烈属家去拜年。
上海农村妇女用智慧和汗水建设新家园、新农村,在发展农、牧、副、渔生产中,发挥了妇女独特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