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有位和尚,名字叫一行,是一位伟大的天文学家。
一行,本名张遂,河南省濮阳市人。他的祖父张太素是唐朝的开国元勋。张遂出生时,家道中落,但他天资聪慧,刻苦好学,记性过人,一篇数千字的文章,他看一遍,就能一字不漏地背诵出来。
张遂无意功名,一心钻研学问,博览经史,尤精历象、阴阳、五行之学。有个道士名叫尹崇,家中藏有大量珍贵的书籍。有一天,张遂向尹崇借看扬雄的《太玄经》。他借得此书后,没过几天,就来归还了。尹崇说:“此书意指稍深,我读了多年,尚未能读懂,你研究此书,为何如此快就来归还?”张遂取出他所撰写的《大衍玄图》及《义决》两文示之,又向尹崇解释其中奥义。尹崇大惊,对人说:“此人是颜回再世。”
当时是武则天当皇帝,她的侄子武三思权力很大,无恶不作。听说张遂很有学问,想和他交往。张遂不愿和武三思这种人同流合污,假托有病,闭门不见。后来为了避免武三思的纠缠,他逃到河南嵩山的嵩阳寺,出家当了和尚,法名一行。武则天退位后,李唐王朝曾多次召他进京,均被拒绝。
唐玄宗即位后,命张遂的族叔张恰到荆州召他来宫,还特地关照:若不来,抬也要把他抬来。一行开始果然不来,但拗不过张恰,来到长安。刚一见面,玄宗感觉这个和尚看上去貌不惊人,于是就问:“禅师有何过人之处?”一行回答:“贫僧没有过人之处,只是记性稍好一点罢了。”
唐玄宗半信半疑,命人取来后宫嫔妃名册,测试一行的记忆力。一行接过名册后,即翻阅一遍。然后将名册合上,将几十个嫔妃的姓名、年龄、身高、家庭背景等资料复述开来,分毫不差,唐玄宗大惊。于是,唐玄宗将一些难以决断的国事,征求他的意见。
唐玄宗的爱女永穆公主出嫁,他下令按前太平公主的婚礼规格进行。一行认为很不妥,对唐玄宗说:“唐太宗唯有太平公主一个女儿,所以给予了特殊规格的婚礼,这导致了太平公主的狂妄,让她做出了大逆不道的事。”唐玄宗觉得有理,下令对永穆公主的婚礼改作常礼进行。一行和尚的谏言,起到了一般大臣不能起的作用。
一行对唐代的最大贡献,是撰成了他祖父所著的《后魏书》中未竟的《天文志》,编制了新的历法,并制作了许多天文仪器。在天文学方面,他有以下三个巨大的贡献——
一是撰成《开元大衍历经》。它被称为唐历之冠,共分七篇,历时十五年而成。它把太阳和月亮每天的位置和运动,每天见到的星象和昼夜时刻,日食、月食和五大行星的位置都作了说明。《开元大衍历经》在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月亮比太阳离地球近的科学论点。
二是制造了“黄道游仪”。这个仪器改进了汉代科学家的设计,它上面画着星宿、赤道,用灌进去的水冲动轮子,仪器就转动起来,每昼夜自转一周。仪器中有两个木人。一个木人每刻钟击鼓一次,另一个木人每个时辰(两小时)敲钟一次,都由仪器中的轮轴操纵。它重新测定了150颗恒星的位置,第一次发现了恒星移动的现象,大大推动了人类对恒星的研究。测定的结果,证实了恒星的位置较上古有移动。他据此画了三十六张图,说明了恒星移动的轨迹。
三是发明了“覆矩图”。一行和尚在唐玄宗的支持下,在全国进行了天文观测的活动,测量北极高度和冬至、夏至、春分、秋分那天中午的日影长度。测量子午线的长度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因为知道了子午线的长度,就可以测出昼夜的长短。一行在南北线上选取了12个观察点,安排人在每个地方记录每天的日影变化,最后将数据进行汇总和计算,并得出一个准确的历法时间,纠正了“日影千,里差一寸”的错误,得出了“北极高相差一度,地面距离相差351里80步”的结论。
公元727年,因操劳过度,一行一病不起,与世长辞,年仅45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