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源自古冈身

2023-03-28    作者:曹伟民

清朝光绪年间的上海士绅秦荣光有一首竹枝词:“古冈三处有身横,紫竹沙冈各异名。数尺土深螺蚌壳,浪高三涌海潮成。”词虽短,但包含的信息量却极为丰富。

诗中所言“古冈三处有身横”的“古冈”,亦称为“冈身”,为一地势高出的狭长地带。古太湖区原是一个喇叭形的海湾,在江流海潮相互顶托共同作用下,以长江为主的河流所携来的泥沙,不断堆积,且堆积速度超过海面抬升速度,长江南岸沙嘴与杭州湾北岸沙嘴相接合围,太湖与大海被沙嘴隔开,沙嘴的外缘遂成为海岸线。其时,沙嘴外侧的海水既深又清,有大量介壳类动物,汹涌的波涛将近海泥沙与介壳动物的残骸,堆积在沙嘴边缘,年深日久,堆积高度达到最高潮水位处,在距今6000年以前,形成高高隆起的冈身。

上海辖地大体呈一四边形。在其西部三分之一处,北起江苏太仓,中经嘉定、闵行,南至奉贤呈一直线,正好是古海岸线,亦即冈身。在其东部三分之一处,北起盛桥,中经周浦,南讫南汇航头呈一直线,正好是唐代兴筑的堤防工程——捍海塘。由北而南的冈身、捍海塘,是上海陆地演变的两条分界线,这也就是诗中所说的“有身横”地理现象。

诗中所言“紫竹沙冈各异名”,指古冈身上的紫冈、竹冈、沙冈。据载古冈身在吴淞江南有沙冈、紫冈、竹冈三条;在吴淞江北有浅冈、沙冈、外冈、青冈和东冈五条。根据上海陆地发育历史和水动力条件差异,冈身成为上海现今地形的区分所在,其西为低洼地区,称淀泖低地,包括原青浦、松江两县大部,金山县北部和嘉定、上海、奉贤等县的西缘地区。其东为碟缘高地,包括原宝山、川沙、南汇等县的全部,嘉定、上海、奉贤等县的大部,即广大滨海平原地区。此外是河口沙洲地区,包括崇明、长兴、横沙三岛和其他一些刚出水面的沙洲。

诗中所言“数尺土深螺蚌壳”,指古冈身的贝壳沙带。据地质探测,在上海平原上有12条贝壳沙堤,属一般贝壳沙带,埋藏于地下近一米。在葛隆、外冈、方泰、马桥、新寺、泗泾一线,及其东侧的娄塘、嘉定、南翔、诸翟、莘庄、柘林连线之间,是由细沙、中沙和黄蚬、文蛤、青蛤等贝壳碎屑组成的贝沙带,东西宽2至8公里,南北长约130公里。

诗中所言“浪高三涌海潮成”,则是以艺术手法描述了古冈身形成的壮阔场景。可以想象,汹涌的波涛日夜不歇,拍打着海岸,冈身逐渐凸显。南宋时,就有诗人许尚描绘这种地理现象曰:“千里平沙地,联通江海湄。谩传因激浪,疑是蚌成基。”

冈身是上海等沿海地区特有的一种地理现象,是古海岸线的沉积标志,也是上海滩逐渐成陆的有力佐证。随着冈身形成,上海的海岸线稳定下来。冈身以东为尚未成陆的海疆,直到汉唐以后至近现代,才逐步成陆,形成现在的市区和浦东。冈身以西从低洼地逐渐变为淡水沼泽沉积地域,随后便有人类居住。当时气候湿润,光照充足,土地肥沃,海产丰富,孕育了辉煌的上海古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