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丝线店

2023-03-23    作者:钱 渊

以前,在老城隍庙豫园商场内有一家专门零售针线、纽扣、服装纸样、顶针箍、竹绷架(刺绣用)等与缝纫有关的专业用品商店,叫“光明丝线店”(原址在豫园路102号)。现在这种专业的零售商店,在大商场里已经看不到了。但在过去,这家商店的生意是很好的,整天顾客盈门。你想想,在凡事都提倡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年代里,谁家离得开针头线脑等缝纫用品呢。

从前孩子多的人家,因为经济条件有限,很少有人家上店铺去买成衣的。大多数是买了布料自己动手裁剪、缝制,老大穿完,老二老三接着穿,直至缝缝补补再三年。因此,针线、纸样、顶针箍等都是必不可少的家常用品,家家都需要。那时候,缝纫机也是件高档物,谁家有缝纫机,那就一定是殷实之家。

刺绣也是一项很精致的细活。绣娘一般都心灵手巧,心态平和,还要有点艺术细胞。尤其是一双巧手要保持细嫩,否则真丝的绸缎面料就要被触毛,这在刺绣行当中是最忌讳的。因此学刺绣的小姑娘,家里一般都不让她们去干粗话,以免使双手粗糙。这些女孩子从小就拜师学技,直至学成出师。

上海地区的顾绣(出在嘉定)一向是很出名的。现在学刺绣的人已经很少了。一则,年轻人没那样的耐心;二则,那活儿也挺吃功夫的,既要眼力好,还要心灵巧。一幅精致的刺绣作品往往要绣上好几个月甚至半年,现在的年轻人哪里坐得住。因此,现在真正称得上是上品的刺绣作品并不多见。我的母亲是苏州人,从小就学苏绣,因此眼界颇高,一般的刺绣作品她根本看不上眼。

有一段时间,我们国家轻、重工业都不发达,电子产品很少见,因此出口创汇大多靠刺绣、陶瓷、茶叶等,外国人尤其是女宾都特别喜欢中国的刺绣工艺品。在以前,我们国家赠送给外国贵宾,尤其是总统、首相夫人的礼品中,总少不了传统的刺绣工艺品,因为这确实是我国古老文化艺术的一种传承。

至于服装纸样,现在已经看不到了。从前买纸样的人很多,因为大多数人只会缝纫不会裁剪,于是纸样大出风头。许多人买了纸样回去,用粉笔在衣料上依样画葫芦地描摹下来,然后照着裁剪,倒也能凑合过去。当然要求高一点的不一定行得通,那就只好拿出去请裁缝师傅量身定制,价钱当然要贵一些了。有句老话说“买得起料子,出不起工钱”,这说明人工费一直是贵的。

当时,有些人为了省下裁缝钱,只好自己做。不过到底不是专业的,做出来总有点“硬戕”(不大服帖的意思)。好在那时候大多数人在穿着方面并不太讲究,只要不破,能凑合着穿就行了,更何况还有许多人家连这点也办不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