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量与雅量

2023-03-21    作者:孙琴安

“贞观之治”长达23年,这一盛世局面的形成,固然与唐太宗的政治治理能力,以及善于纳谏、广开言路的开明有关,同时也与当时以魏征为代表的朝臣敢于直谏的风气有关。

隋炀帝独断专行、不听谏言,结果隋朝灭亡。唐太宗吸取教训,放开胸襟,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甚至还鼓励大臣讨论国事,各抒己见。既然唐太宗有此雅量,作为谏议大夫的魏征也便有了胆量,屡屡向其进言劝谏,唐太宗也每每能从善如流。

魏征是一个极有智慧的人,但遇见唐太宗前,他的才华并未得到充分发挥,甚至可以说是“三连败”。据史载,他少时家贫,不喜营业,而喜王霸之术,曾出家为道士。隋末参加瓦岗军起义,李密败,他降唐。又被窦建德所获,任起居舍人。窦建德败,他又在唐太子李建成属下任太子洗马之职。因见李世民功渐高势渐大,曾私下劝李建成“早为计”,免日后被动。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将兄李建成、弟李元吉杀败,事后当面责问魏征:“你为什么要离间我们兄弟关系?”魏征答:“皇太子若从臣言,必无今日之祸。”李世民听罢非但不动怒,反而钦佩他这种刚直敢言的性格,登上皇位后就任命他为谏议大夫。

就在此时,太宗打算把李建成、李元吉落葬,魏征便说:“我等本是太子李建成的旧臣,希望能在落葬之日,送太子至墓地,以尽为臣之礼。”太宗并没怀疑他留恋旧主,更没将此视为对自己的不忠,而是“义而许之”,爽快同意。于是,宫府内旧僚吏在魏征的带领下,为李建成、李元吉出殡落葬。

通过这两件事,魏征便看出太宗是个有雅量的开明之君,而太宗也发现魏征是一个有经国之才又有胆量的贤臣,曾多次把他请到自己的卧室内,“访以政术”。唐太宗曾问:“何谓为明君暗君?”魏征答:“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太宗盛赞其言,每次与他交谈下来,“未尝不悦”,并坦率地说:魏征过去的确是我的政敌,但现在“尽心所事,有足嘉者”,我当然要提拔重用他。

唐太宗即位也不过28岁,见这位比他年长19岁的前辈老臣如此忠直,所言又多为治国良方,便多加接纳实施,还升任他为秘书监、尚书右丞等职,请他参与朝政。于是,魏征越发大胆了,面折庭争,积极进言,直道而行,屡屡犯上,前后共上言陈谏二百余事。太宗不以为忌,每有好的建议,还赐礼嘉奖。一次还笑着对魏征说:“人言征举动疏慢,我但见其妩媚耳!”魏征回道:“陛下导之使言,臣所以敢谏;若陛下不受臣谏,岂敢数犯龙鳞?”意为你皇上鼓励臣子提意见,有雅量,我为臣的才有胆量“敢谏”,一语道破天机!

正是在太宗的积极倡导下,广开言路,集思广益,再加上魏征以身许国,大胆直谏,尽心效力,起了带头作用。于是,在其影响下,虞世南、王珪、韦挺、褚遂良、张玄素诸臣纷纷上奏议事,直言是非,在朝廷中形成了一种良好的风气。而魏征,则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成为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谏臣。

平心而论,唐太宗还真有雅量,他不仅倡导劝谏,鼓励众臣提建议,而且还认真对待。有时因大臣上书奏事的条数太多,他怕忘了,特把其中一些重要的建议粘贴在墙壁上,每次进出屋子,都会观望自省。其“所以孜孜不倦者,欲尽臣下之情”。由此可见,他广纳魏征等大臣的谏言,绝不是为了装装门面,做做样子,而是非常尊重的。有些建言和“政理”,甚至使他反复思考,“三更方寝”。

不过,尽管唐太宗有此雅量,虚心纳谏,但毕竟也是人,有七情六欲,况且又是皇帝,魏征有时不顾他龙颜大怒,当众犯颜直谏,两人争得面红耳赤,使他很是尴尬。好几次散朝后,唐太宗回到后宫,余怒未消,觉得魏征是在当众羞辱他,使他很丢面子,说总有一天要杀了这个“村夫子”。但他毕竟爱才,气消之后,前嫌尽弃,两人又讨论起治国大事来了。太宗非但没杀魏征,还封他为郑国公,请他担任侍中、太子太师等高官。他曾感慨地说:“(房)玄龄昔从我定天下……魏征与我安天下。”又曾亲口对房玄龄等说:“人君须得匡谏之臣……常念魏征随事谏正,多中朕失,如明镜鉴形,美恶必见。”

公元643年,魏征去世,太宗伤心不已,赋诗痛悼,“亲临恸哭,废朝五日”,谥曰文贞,并以一品礼仪厚葬之。其妻婉言谢绝,“悉辞不受,竟以布车载柩”。太宗望丧而哭,亲制碑文,并为书石,其后追思不已。临朝时又对左右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也!”六年后,他也去世了。

唐太宗虽然也有被批评得受不了的时候,发怒生气,但他终究还是一个有雅量的君主。魏征也正是看准了这一点,才敢不顾个人安危,冒死直谏。如果遇上了隋炀帝这样一味拒谏的昏君,早就没命了。而历史上因劝谏君主而被杀遭贬的大臣比比皆是,不足为奇。从这一点上来说,魏征肯定是幸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