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60年代末,一批上海知识青年来到位于黄海之滨的江苏大丰上海农场。为了开展宣传工作,知青连队设有“土记者”,我就是其中的一员。
当时的宣传工作真有点“土”,稿件写就后,就在连队清晨出操时念一遍,后来改在室内开会时念,再后来,连部终于在一间房屋的砖墙上砌了一块黑板,又购买了可以卷起来随身携带的塑料黑板,并组建了通讯组。这下,可谓是“人强马壮”了。一期期的板报同大家见面了,这里有队员们劳动锻炼的心得体会,有团结互助的暖心故事,有不畏艰难的坚强决心,有勇挑重担的豪言壮语。那块土生土长的黑板报,展现了连队知青的风貌。一些时效性较强的稿件,就抄写在那块可流动的塑料黑板上,及时更换。农忙时节,带上塑料黑板往田头的树梢上一挂,“晴天抢干,雨天巧干,抓紧时间加油干”的大幅标语,鼓舞着全连队员争分夺秒、抢种抢收。每当看到队员们在板报前驻足观看,每当收到队员们送来的稿件,心头总会升起一股暖流,我们辛勤劳动的成果得到了体现。
不久,分场部决定办一份油印专刊,组建了编辑小组,我又成了分场的土记者。分场下设6个连队,没有交通工具,采访只能依靠电话。那时接通一个电话得有耐心,先要摇动电话机的手柄接上分场部的总机,委托接线员接通某连我要找的采访对象,然后就是等待回电,往往等候的时间要大于采访的时间。稿件编完后,出刊也不容易。我们仅有的是几支笔头似钢针一般的铁笔、两三块钢板、一筒蜡纸和一台手推油印机,文字图案全靠一笔一画刻写描绘出来。看似平坦的钢板,上面布满了细密整齐的斜纹,蜡纸铺在上面进行文字刻写要有点技巧,使劲不当不是划破蜡纸就是写得歪歪斜斜,为此练习刻写成了我们的必修课。夜色茫茫,大地都沉睡了,编辑室小屋的灯还亮着;宁静的夜晚,万籁俱寂,小屋内还不时发出刻字的“丝丝”声……又一期专刊要同大家见面了。
作为土记者,有时也会受命进行实地采访。为了加强备战,提高连队的战斗力,分场组织相邻的两个连队互相搞夜间“突袭”:甲方派出一支小分队“袭击”乙方,如能不被发现,将标语贴上乙方的连部办公室或仓库、食堂这些要害部门,则宣告获胜。一个乌云密布的夜晚,我接到采访二连“袭击”一连的任务,随二连的小孙、小钟一齐出发了。我既是采访者也是战斗员,顺利通过了两个关口后,眼看一连的连部就在不远处。但通往连部的机耕路走不得,容易暴露。我们立即拐上田埂,准备从小路包抄过去。可最后发现,到达连部还必须上机耕路,而路边正有一人在站岗。怎么办?经过一番紧急商议,决定来个“声东击西”。我捏了几块泥巴向连部东边的河沟扔去,“吧嗒吧嗒”的响声将“哨兵”的注意力引了过去。几乎是同时,小钟带上一把芦苇,迅速跑向西边的树丛中挥动起来。两边的声响一齐发出,使那名“哨兵”一时没了主张,他打着手电时而向东观察,时而又向西瞭望。就在他东张西望之际,小孙敏捷地摸到了连部办公室门前,将署名“二连”的标语贴到了门上……
平心而论,这场近乎游戏性质的“奇袭”就其本身而言,似乎也谈不上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可这次行动中我们知青所表现出来的责任感和密切配合的团队精神是值得发扬的,因为这是事业成功的基本保证。我总结的这一条得到了领导的表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