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先人:播植五谷惠苍生

2023-03-14    作者:徐信虎

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农耕技术的成熟与发达早已是众所周知的事实。这些技术不仅运用于生产实践中,还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将这些宝贵的经验加以总结,许多重要的农业方面的典籍就记载了这方面的成就。

公元 304 年,西晋嵇含(公元 263年-306 年)的《南方草木状》记载了华南地区八十种植物,是我国最早的地方植物志。该书中有劳动人民利用一种蚂蚁消灭柑橘害虫的生物防治记载,西方到十九世纪才有类似的记载。

晋代戴凯之(生卒年代不详)的《竹谱》是世界上最早的植物专谱,记述了竹的性状和七十多个竹的品种。公元 533年-544 年左右,北魏贾思勰(生卒年代不详)著《齐民要术》,系统地总结和记载了劳动人民的生产实践经验,内容包括农作物栽培、选种、育种、土壤肥料、果树蔬菜、畜牧兽医、养鱼、养蚕、农副产品加工等许多技术。书中总结了我国北方农民抗旱保墒的经验,形成了比较系统的耕作理论。书中所记述的绿肥轮作制是我国古代农民的重要创造,欧洲直到十八世纪三十年代时,才由英国人开始推行绿肥轮作制。书中总结了群众的育种经验,提出了比较明确的品种分类标准和一套初步但较完整的选种和种子繁育制度,并已初步地认识到选择在品种形成中的作用。书中还相当细致地总结了一套较成熟的果树嫁接技术。《齐民要术》是现存我国古代最重要的农业科学著作,在世界农学史、生物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贾思勰在《齐民要术·序》中强调了重视发展农业生产的主张,批判了轻视农业生产劳动的观点。

《齐民要术》卷 8 中还记载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利用微生物方面的重要成就。在制酱法中明确地指出了“黄衣”(即黄曲霉孢子)的作用,这是微生物学史上的重要发现:在制曲中利用曲的滤液进行酿造的记载,表明对酶的作用已有初步的认识。在西方,直到公元 1897 年,德国人布希纳才发现酵母菌滤液的发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