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最早发现平均利润率

2023-03-14    作者:朱林兴

平均利润率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术语,蕴含丰富内容。它揭示了商品经济社会中资本流动的普遍规律:投入不同部门的同量资本会获得等量利润。

长期以来,社会普遍认为,平均利润率是由亚当·斯密(1723年~1790年)在《国富论》中首先提出的,后来得到李嘉图(1772年~1823年)认同,并作了进一步阐述。但是,他们两人无法解释垄断条件下的资本移动规律,因此他们提出的平均利润率是相对平均利润率。马克思从劳动价值理论和生产价格角度解决了亚当·斯密和李嘉图的难题,提出了绝对平均利润率理论,并科学地给出了平均利润率计算公式。

其实,最早发现平均利润率的不是亚当·斯密和李嘉图,而是我国西汉时期史家、文学家司马迁(约前145年~约前86年),时间要早于亚当·斯密和李嘉图一千五六百年。

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总结了秦以前经济发展状况,概括了范蠡、子贡、白圭等经济学家的成就和对社会的影响,分析了当时各地资源和经济状况,明确指出,追求财富是社会本性,尤为重要的是,他发现了社会资本移动的规律,即平均利润率:西汉时期,整个社会资本的年回报率,在百分之二十。

他是从以下三个角度来说明的:首先,司马迁分析了“素封”而富的情况,“素封者”即无官爵封邑而富比封君的人,他们的资本赢利率在百分之二十,“封者食租税,岁率户二百。千户之君则二十万,朝觐聘亨出其中”。

其次,司马迁分析了“庶民农工商贾,率亦岁万息二千,百万之家则二十万,而更徭租赋出其中”。

第三,他通过对“廉贾”与“贪贾”的赢利生存状况来分析。他认为,社会各行各业协调发展是由资本移动的平均利润率来调节的。他把为贾者分为“廉贾”和“贪贾”,两者的界碑是平均利润率。前者只满足平均利润率,而后者则超平均利润率,且超得越多越好,结果是“贪贾三之,廉贾五之”,廉贾犹如“廉吏久,久更富,廉贾归富”。实践证明,廉贾风险较少,薄利多销,可赢得市场而长期守业,久之也就富有了。贪贾则反之,会失去市场,失去买者而衰败。

司马迁关于平均利润率的阐述,在今天看来是非常浅显、单薄的,更缺乏理论性论证。然而,在商品经济不十分发达的当时,他能有这个重大发现,是非常高明的。他的这个发现与马克思主义平均利润率理论暗合,充分体现了我们祖先的聪明睿智。

“廉吏久,久更富,廉贾归富”,今天,凡要长盛不衰、做强做大的企业,司马迁的这个观点无疑具有警钟和鞭策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