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皮影戏

2023-03-09    作者:马国祺

我的老家位于中国版图雄鸡的鸡喙部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这一带极为流行的皮影戏颇受众多父老乡亲的青睐。每当炊烟散去,几乎家家户户倾巢出动,人人手里拿一只小木凳子,乐哉悠哉地聚集在小学校的操场上,等待一场皮影戏拉开帷幕。

皮影戏也被称为“驴皮影”,历代传承的皮影艺人,用风干的驴皮精心刻成不同的影人子,涂抹上不同的色彩,然后用细皮条或细铁丝串到影人子的头、胳膊、腿儿、身体上,每一个影人子都可以在艺人的手中活灵活现地表演,再配上艺人根据剧情发出的各种唱念之音……

父亲是一个十足的“皮影迷”,每当听说皮影戏团要到村子里来演出的消息,立马高兴得如同小孩子一般,草草地吃完了晚饭,风风火火赶到小学校的操场上。距离正式演出还有一段的时间呢,他就围着皮影戏团里的人儿、物件溜溜转,一会儿看看这个,一会儿摸摸那个,还时不时问这问那。人家手动影人,他就随着人家比划;人家学着戏剧里的人物说唱,他也在那儿跟着学唱。

喜爱皮影戏的父亲,一到下雨下雪天儿干不了活计的时候,就盘坐在火炕中间,把自个儿弄来的一些薄纸壳、纳鞋底的绳子、铅笔头子、老剪子、刻戳用的刀子拿出来,又找出《三国演义》《隋唐演义》等小人书册子,先照着上边喜欢的人物临摹,然后小心翼翼地先用剪刀剪开外围,再用刻刀刻开那些细小的部分。人物刻好了,就串上那些纳鞋底用的绳子,然后把那些线绳系在一根不长的竹竿子上面。影人子做好了,他就入了戏,在那里比比划划,拿腔作调大声小气地一个人表演。

受父亲的熏陶和影响,我也逐渐对皮影戏开始入迷,上了瘾。只要是在家里看见父亲在鼓捣那些影人儿,我就凑到跟前去凑热闹。久而久之,我同他老人家一起制作影人儿,一块儿煞有介事地表演起来,成了家里面的“皮影二人伙”。听说皮影剧团要来村里演出,我们爷俩就大手牵小手,一同去看演出,有时去晚了人太多占不着前面的地儿,父亲就把我放到脖颈上去观看。我们在一起有说有笑有交流有互动,不仅过足了戏瘾,还享受了亲情。

记得有一次我吃坏了肚子,几天都没好,整个人都打蔫了,可偏偏皮影戏团到我村子来演出,我急得直哭,父亲一边安慰我,一边踏着夜色把我放在脖颈上去看皮影戏演出,戏演了差不多有两个小时,父亲就扛着我看了近两个小时,累得他豆粒大的汗珠子一个劲儿地往下掉,可他硬是一句都没喊累,我的心里却是甜得很啊。

如今离开老家已经很多年了,皮影戏也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与生活,父亲留下来的那些“皮影宝贝”也不见了踪影,但栩栩如生的皮影戏连同那些有滋有味的故事,一直都没有从我的记忆里走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