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在闹市口的荐头店

2023-03-02    作者:陈日旭

何谓荐头店?从字面理解,“荐”,即推荐、介绍;“头”,事情的由头或开始。当然,这店主要功能是介绍佣人、奶妈等,类似当今的保姆介绍所、家政公司。

上世纪40年代初,我出生于曹家渡五角场闹市边的弄堂里。所谓闹市,除商店鳞次栉比、交通四通八达外,还有大的戏院或影院助兴,增添文化气息,文艺氛围。我少年时代,也就是上世纪50年代初,曹家渡闹市口就有家沪西工人剧场,专门演锡剧、越剧,偶也演淮剧、放电影,于是这戏院门口买票的、看戏的、溜达的、做小生意的,人丁兴旺。人来人往中,除了附近的,还有从长寿路大自鸣钟、静安寺、法华浜以及浜北(过三官堂桥之北块)赶来的,故极其闹猛。

在我成长生活的老弄堂口至戏院,沿马路不过六七家门面,除了南货店、画像社、药房、照相馆等外,还有一家临近戏院的店面房,约摸20多平方米,里面设施简陋,显得与周边繁华的商业氛围有点格格不入。此房水泥地坪、斑驳的石灰墙面,靠里面的小桌放着竹壳热水瓶和几个玻璃杯,两边靠墙摆两排长凳之外,空空如也。如果不是有老板娘每天开门出来,在门口放一块写着“荐头店”字样的木牌,过路人还不知此处何用呢!

荐头店开门营业时间基本是早上8点至傍晚6点,冬天关门要早一些。那些从乡下出来的人,或在熟人带领下,或是怯生生地独自上前与老板娘联系。帮佣之人多为三四十岁上下女性,故由老板娘操作会方便些。老板娘自是精明人,那时无身份证,仅凭听口音、本人口述,即可明白个八九不离十,做个基本登记后,便可坐在长条凳上,等雇主上门。

曹家渡附近人口密集,人员复杂,有开店的老板、商店的营业员、做小生意的、在工厂做工的、开电车的,甚至是跑单帮、做道士、念经的,五光十色,各色人等都有。其中,以在工厂做工的工人阶层居多。

再说荐头店开在闹市口,老板娘是有眼光的。一是解放初,上海百废待兴,户口管理并不太严,乡下人到上海做生活常见;二是戏院、电影院旁人来人往人气旺。上海滩“三百六十行”,总归有人去做的,即便平民百姓也有各种不同需求。如此一来,供需相辅相成。

自然,能雇得起佣人的是少数有条件人家,如老板、双职工以及特殊需要等。有雇主上门,老板娘自有阿庆嫂“相逢开口笑”的风度,笑脸相迎,介绍佣人伶牙俐齿,巧舌如簧,一旦介绍试用成功,老板娘有按比例的“介绍钿”收入,生意倒也左右逢源。老板娘虽用不着大本钱,但租用房子的房租、水电费是理所当然要付的。

彼时,对到上海帮佣的人也有基本要求,身体健康是起码的,另外,品行端正、老实本分、吃苦耐劳、手脚利索是必需的,至于外貌也至少要说得过去。值得一提的是,或许出于世俗观念,雇主对佣人的籍贯有所要求,多半是要江南苏州、无锡、常州一带,浙江的已有点勉强,至于苏北籍的,那就免开尊口了。这一点,老板娘自会把关。

我所住弄堂里有一家主人开熟肉店,家境殷实,其母年近耄耋,身体不好,就托老板娘找了一位帮佣女人。东家是无锡人氏,佣人原籍姑苏,人勤劳,利索,又能做苏锡口味的菜肴,东家很是满意。这位女佣晚上与老人一起睡在东家后面亭子间,既有照料,又解决了佣人的住宿,故而用了不知多少年,一直没走。补充一下,有的佣人晚上要回亲戚家睡觉,次日再来,如此,不免费时费力。至于这些情况,主仆双方是根据具体情况事先谈妥的,包括报酬待遇等。

还记得我少时的农历新年里,父母总要带我去江宁路(旧称戈登路),靠近康定路那边一条老弄堂里石库门二楼的一户人家,看望一位常州籍奶妈,父亲叫她“恩娘”。听我母亲说,祖母生父亲后没奶水,通过亲戚帮忙联系请这位奶妈哺育养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