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是唐代诗人王勃用来形容“飞将军”李广悲情壮阔一生的诗句。
李广(?~前119年),陇西成纪人。汉文帝时“以良家子从军击胡”,人称“飞将军”。李广猿臂善射,才气无双,在大汉疆域内外,早就众口传颂,无人不知。但李广“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谨慎温厚,不善于言辞,像个乡下人。
他做高官40余年,十分廉洁,每次得到皇帝的赏赐就分给属下,家里没有多余的财富。对下属也非常宽松,各种规章条例,能简化就尽量简化,绝不做那些形式主义的把戏。因此,下属对李广都有特别的亲近之感。李广立下军功后,获得的第一个官职是中郎,后来又转为武骑常侍,都是郎中令的属官。然而,李广过得不快乐,他的心结是“封侯”。
大汉开国时,刘邦和功臣们立下“白马之盟”——只有立下军功的人才可以封侯。这简直就是为李广量身定做的,还有谁比神勇无双的“飞将军”更容易立下军功呢?然而这个目标,李广一生都未能实现。
汉文帝时,天下太平无事。文帝对李广说:“可惜,你没有遇到适合你的时代。如果生在高皇帝时代,万户侯岂足道哉!”那时李广还很年轻,因此不急。
汉景帝时,爆发了吴楚七国之乱。李广有了用武之地,立功夺旗。但他不太明白景帝和弟弟梁孝王刘武之间的复杂关系。一次,梁孝王赐给李广一颗将军印,李广收了——梁孝王是窦太后最宠爱的小儿子,还是面对吴楚叛军时杀敌数量与汉军相当的勇士。他赐印,李广能不接受吗?就因为这件事,李广没有得到封赏。李广当时想,没有关系,来日方长呢。
这之后,李广捍卫着大汉的边疆,扮演着救火队长的角色。他的军队驻扎到何地,匈奴就不敢去那里掳掠。因此,他的防区不断改换。但是按照大汉律法,除非战死追封,在防御战争中表现得再出色,也不可能封侯。
直到武帝即位,对匈奴的战略开始由防守转为反击。此后,李广率领着一支不大的部队远征,但在远征途中要么一无所获,要么就是遇到兵力远超自己的匈奴骑兵。不管战场表现多么精彩、艰苦,最终难逃失败的命运。不但没能封侯,反而受到按照军法当斩的惩罚,最终靠花钱赎为庶人,买回一条命。
而在此同时,卫青和霍去病就像是两颗飞速上升的将星,闪耀在北方草原的天空。他们战功赫赫、战果累累,即使是追随他们的将校,也有人获得了侯爵。
但皇帝很快重新起用李广,并任命他为自己的郎中令。这个职务负责保卫皇宫内的安全,是皇帝最信任的人才能坐镇的岗位。但李广仍不甘心。
时间到了汉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年),这是大汉男儿热血沸腾的一年。大汉集结了几乎当时所有兵力——十万骑兵和紧随其后的数十万步兵。好几次,李广恳求皇帝让自己出征,但他总是满脸失望地回来。一天,笑容满面的老郎中令回到官署,颔下的白须仿佛都飘洒着快乐——皇帝终于同意让其出征。
不久,李广追随大将军卫青的部队离开了长安。出塞后,大将军卫青从俘虏口中,获悉了匈奴单于的准确方位。卫青想把立功的机会留给自己的老部下,于是卫青把李广从将军的位置上调开。李广当然不愿意,他认为卫青安排给他的,是一条根本不适合行军的路线。于是,李广和卫青发生了争执。最后,卫青以大将军的权势,把李广晾在一边,直接派人命令李广的属下并入右军。
李广对这种羞辱人的方式很是不满。回到自己军中后,没向卫青辞行就踏上了迂回迢远、沿途缺乏水源和草地的东道。这是临时强行摊派给李广的任务,军中自然不会有东道的向导。而更糟糕的是,原来就走东道的右将军赵食其的军中,竟然也没有向导。于是李广的军队迷了路,没能穿越大漠和卫青会合。
而大将军卫青在与匈奴单于主力的激战中取得辉煌战绩,单于坐着6匹骡子拉的车逃走了。骠骑将军霍去病斩获无数,还登上匈奴的圣山狼居胥山,举行了祭天仪式。
卫青击败匈奴单于后,从漠北回到漠南,开始追究李广部没有及时会合的责任。其办法是,让他麾下的校尉到幕府来对口供。李广说:“校尉们没有罪,迷路的是我,录口供这事,我自己去。”但到了大将军的幕府,他突然停下脚步,对随行的部下说:“我刚一成年,就与匈奴交手,至今大小七十余战。今天有幸追随大将军出征。大将军却让我走一条迂回迢远的道路,于是迷了路。这是天意吧?”李广已经六十多岁,终究不能再面对刀笔之吏。于是,李广横刀自杀——老将军只能用这种方式,保全最后一点尊严。
至死,神勇双全的“飞将军”李广都没能完成“封侯”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