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满江红》上映,有些观众对南宋朝廷对外议和,对内冤杀或罢免能战善谋立下赫赫战功武将的做法,深感不解。宋朝防范与陷害武将是历朝少见的,其原因与宋朝开国有关 。
公元960年,周世宗柴荣一死,手握实权的殿前都点检、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在赵普、石守信等人策划下,发动陈桥兵变,兵不血刃,成功黄袍加身,当上皇帝。因赵匡胤在后周任归德军节度使的藩镇所在地是宋州(今河南商丘),遂以宋为国号,年号建隆,定都开封。
赵匡胤是因兵变而成为皇帝的,在成功登顶后,他便时刻防备着别人仿效他,故这边陈桥兵变的喧闹刚刚消散,那边杯酒释兵权的宴席就已经安排好。赵匡胤对掌握重兵的武将始终不放心,以致对武将的提防演变扩大到整个朝代。后来的赵家子孙坐龙庭当皇上的,都遵循“强干弱枝,内外相维”的原则,以文臣御武事,为大宋武力积弱和灭亡埋下了隐患。
宋太宗,即赵匡胤的弟弟,晚年曾对近臣们说过这样的话:“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帝王用心,常须谨此!”这是他当了几十年皇帝的经验之谈,也是一个帝王魂牵梦萦的心结:虽高高在上,却如履薄冰。
宋朝第四位皇帝宋仁宗赵祯,天性仁孝,对人宽厚和善,喜怒不外露,在位42年,国家安定太平,经济繁荣。包拯、范仲淹屡屡犯颜直谏,他未计较、加罪。
即便如此宽厚待人的宋仁宗,对武将仍然有遗传性心理阴影。北宋第一名将狄青,人称“面涅将军”,他精通兵法,军功显赫。以战功升为枢密使,成为宋开国以来,以武将任枢密使的第一人,可当了4年枢密使的狄青,无过错被罢官,出知陈州。仁宗似乎有点过意不去,说了句场面上的话:“狄青是忠臣。”却遭来宰相文彦博的反诘:“太祖不也是周世宗的忠臣吗?”
狄青到任后,朝廷仍旧不放心,每月两次派内侍前往陈州,表面上是关心“抚问”,实际上则为监视。不到半年,一代名将狄青在陈州忧愤而死。在此朝,大凡武将,立战功,有威望,手握重兵,便会让当今皇上坐立不安,惶惶终日,必除之,方才稳坐江山。
宋朝的这种长期防范猜疑武将,重文轻武,加上宋徽、钦二帝的愚蠢决策,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发生靖康之变,金朝南下攻取首都东京(今开封),掳走徽、钦二帝,导致北宋的灭亡。
照理说,这般巨大耻辱和生命、血的教训,应当铭记,从此苦练精兵,强军保国才对,可是事实上恰恰相反。宋高宗赵构南逃至临安(今杭州)建南宋后,仍旧狗改不了吃屎。中兴四将率兵抗金,有输有赢,仗没打完,赵构心里便没了底,打仗都是武将的事,担心时间一长,武将们渐渐坐大,拥兵自重,就不把朝廷放在眼里,故宁可认怂,损失点银子和面子,与金国达成和议,偃革休兵,边事无忧,把大将兵权削夺。
岳飞能打仗,又是中兴四将中最年轻的,一心只想精忠报国,加上不好色不贪财,洁身自好,名声好,威望高,又有威猛的“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岳家军做后盾,这让宋高宗寝食难安,生怕哪天,也来个“黄袍加身”。于是,顾不上岳飞的罪名都是“莫须有”,绍兴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1142年1月27日),宋高宗赵构下达命令:“岳飞特赐死,张宪、岳云并依军法施行,令杨沂中监斩,仍多差兵将防护。余依断。”
宋朝皇上这般无端猜测甚防武将的做法,一方面让国家武力积弱,另一方面又让掌握兵权的武将,无法做大,再来个“黄袍加身”。存在了319年的宋朝,两次被灭,都是被敌国所灭,是唯一一个没有亡于内乱的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