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小时候的宝成桥

2023-02-16    作者:钱红春

日前看电视,屏幕中出现了一座钢筋混凝土的双曲拱梁人行桥,桥的侧面中央见有“宝成桥”三个字,不由感慨万分,引发了我对这座桥的回忆。

解放前我就随父母到了上海,一家人住在长寿路南侧靠近叶家宅路的一条弄堂里,离宝成桥只有几分钟的路程。因为我家有位亲戚住在桥的北边(当时俗称“浜北”),有时随父母去探望都要从桥上往返。后来我考取了中山北路近武宁路的一所初级中学,每天上学也都要从桥上来回,所以我对宝成桥有很深刻的印象。

当时的宝成桥是座宽只一丈左右的人行木桥。桥下有四个桥柱,每个桥柱都是一尺见方,涂满防腐柏油,四竖两横,呈两个并排“开”字形的木头立于河中。桥面上铺有间隔约莫一寸的厚木板,桥的栏杆及桥两端行人上下的台阶也都是木头。

当时宝成桥两端沿岸有几家工厂,南端桥下的西边是国棉七厂,东面是一〇一被服厂。当时的叶家宅路只是一条很窄的弹硌路,沿路两边是这两家工厂的围墙。桥北端的东边是崇信纱厂,西侧河边是一半在岸上,一半靠几根竹竿支撑在河里搭建的几间棚屋。较之桥的南边,略显偏僻冷清。

那时的苏州河虽然又黑又臭,但来来往往的船只不少。我每次过桥,总会对着桥面的缝隙或是趴在栏杆边看一会。有运送货物的;有罱河泥的;有从河里打捞废品的;还有装着从弄堂垃圾箱收集来的煤灰菜皮等垃圾运回乡下当作肥料的。我最喜欢看那拖着十多条船,船上装满货物,“突突”冒烟的小火轮,看到看不见为止。

汛期的傍晚,遇到苏州河涨潮,是宝成桥四周最热闹的时候。大人会在岸边用网兜捞鱼,运气好的话,会抓到几条尺把长的河鳗,我与弄堂的小伙伴有时也会从河里捉到几只指甲大的小蟹。夏天暴雨多,雨过天晴后,常会在桥南端的台阶与路面之间形成一块十来米宽的水洼,有些来往的人不愿脱去鞋袜涉水,这时就有人用三轮车或是背人摆渡,收点“摆渡费”。

解放后,随着苏州河沿岸,特别是北岸的迅速发展,宝成桥也成为附近两岸百姓的必经之桥。叶家宅路,这条苏州河南边当时通往宝成桥最近,也是唯一的路,经过拓宽改造建成了菜场。菜场落市后,各种商贩便陆续登场。有舞棍弄棒卖狗皮膏药的;有变几套戏法开场卖洗油渍肥皂的;有将画着八卦图,图四周写满字的布摊在地上帮人算命的;也有大声吆喝卖自己汇编油印的民间秘方的。晚上更是热闹,说书的,拉琴唱戏的,卖馄饨汤圆、烘山芋的,从早到晚把这条路挤得满满当当。直到附近工厂夜班工人下完班,才会渐渐安静下来。

我读完了初中,家搬到了市南靠近黄浦江的地方,从此告别了宝成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