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弘治《上海县志》卷五收录了宋人董楷撰写的《受福亭记》,这是史书最早记录上海市政建设的文字资料。
董楷(1226年-1274年),字正翁,号克斋,浙江天台人。南宋咸淳五年(1269年)任上海“镇舶分司提举”,相当于城府内的海关和市场的政务官。南宋中期,黄浦江已取代吴淞江成为上海地区的贸易通道。南市即成为“海舶辐辏,商贩聚集”之地。朝廷在此设上海镇,第一任“市舶提举”董楷上任。董上任后,用大量精力进行市政建设。
宋代时的中国,城市建设管理已较成熟。北宋崇宁二年(1103年),朝廷将作少监李戒奉命编修的《营造法式》颁布,城市规划,营造样式,技术标准基本统一。按照规定,大多数城市呈方形,朝向要取正南北东西,主要干道井字形或丁字形。城市主要建筑位置、规模也有明确地位和尺度。如最高长官官府设城中央略偏东南处,所属机构设在南北走向的中轴线大道边。大道的支线道路边建民居。董楷所处是南方城市,众多的河道制约了规整的要求,他因地制宜,开始了特色建设。
董楷筑市,样式主要根据上海地理特点,考虑了沿江贸易的需要,还要借助必不可少的地舆风水。首先,他在最近临黄浦江处,沿支流河道划出一个半圆形的港口区和贸易区,即今天的十六铺。然后,把“市舶分司”位置定在临近港口和市场处,即今天的光启路附近。衙署定位市中心,今天的上海老街。同时,在中心区建几处标志性建筑,取名吉祥讨尽口彩。西南建起官人的家居区“拱辰坊”,坊间河道上建起一座“益庆桥”,桥南打了一口井,盖了一座亭子,名为“受福亭”。东南处建文昌宫。“一坊一桥一亭一宫” 定位后,再建广场、普通居民区、公共建筑、路桥等。据史料记载,十六铺、南市新城区划约1.17平方公里,不到两年,城内署、坊、亭、宫、祠、井、库、路、桥齐全,行事政令、港口交易、生活居住功能基本齐全。
董楷筑市,留下佳话。南宋时代,有不少参与北京建都的工匠南下,董楷用之得心应手。“受福亭”前面是广场,使用的是方砖,他亲自监工,告知要有“绣花”般的做工。中心区的文昌宫,是学者祭拜活动之处,建成后,他见外墙只是泥抹,无美感不满意,于是命工匠在外墙立起细木条,之间装饰竹篾,再抹上石灰,成了“编壁式”立体外墙。“受福亭”落成时,乡绅父老在亭内立碑,请董楷撰写碑文。董欣然命笔,其中写道:“桥之寿不能三十年,亭之寿以百岁计,井之寿以千岁计”。“人非水火不生活,水于五行最先”,故给予水井最高待遇。
董楷去世后,过了二十多年,到1291年,上海正式设县,又一次大规模市政建设开工。在老城基础上增建县衙、校场、兵防、海防等官府机构。民用的街坊、商铺、祠堂、庙宇、学宫大多翻新,上海南市“老城厢”成为一座重檐复楹,万家烟火的江南重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