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第十九路军能一战成名

2023-02-06    作者:徐 鸣



守卫闸北的第十九路军

守卫闸北的第十九路军



0204“一•二八事变”前日本海军陆战队司令部.jpg

“一·二八”事变前日本海军陆战队司令部



0204第十九路军军长蔡廷锴.jpg

蔡廷锴



我曾在《上海老年报》著文《“一·二八”事变虹口、闸北战场遗址》,有读者来信提问:为什么4个月前,几十万东北军“不准抵抗、不准动,把枪放到库房里,挺着死”,眼睁睁把东北三省拱手让给日本侵略者。而近5万国军官兵(包括第十九路军)却能硬抵住近10万日军的疯狂进攻,令国人从“九·一八”事变的悲愤中振作起来。自清末以来,西方列强一直轻视中国军队,而这一战,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他们的看法。为了较全面答复,我又一次钻进图书馆翻资料,并再次请教近代史专家。 

番号由来

第十九路军系中国战斗力最强的军队之一,被誉为“铁军”,其前身是粤军第一师第四团,1921年5月成立于广州。第一师是孙中山信赖的革命武装力量,师长邓铿治军有方。第一师尤以陈铭枢为团长的第四团最为训练有素,被称为粤军模范团。

1923年,陈炯明部被逐出广州,孙中山扩大粤军,李济深任第一师师长,陈铭枢任第一旅旅长,蒋光鼐任由原第四团改组的该旅第二团团长,蔡廷锴、沈光汉、毛维寿、区寿年等分任该团营连长,戴戟为第一旅第四团团长。1925年夏,第一师扩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四军,陈铭枢任该军第十师师长,蒋光鼐为副师长,蔡廷锴、戴戟分任团长。北伐战争中,第十师与叶挺独立团联合作战,屡建奇功。国民党叛变革命后,这支部队在政治上为蒋介石所用,参加国民党新军阀混战。

1926年冬,第十师扩编为第十一军,陈铭枢被任命为第十一军军长兼武汉卫戍司令,蒋光鼐任副军长兼第十师师长,戴戟为第二十四师师长,蔡廷锴为副师长。以后这支部队又被改组为第六十师和第六十一师。在1930年中原大战中助蒋介石击败冯玉祥和阎锡山。中原大战结束后,第六十师、第六十一师于1930年12月被蒋介石调到江西,参加对中央苏区的“围剿”。第六十师、第六十一师在江西吉安正式扩编为第十九路军,蒋光鼐被任命为第十九路军总指挥,蔡廷锴为军长。下辖第六十师,师长蔡廷锴兼;第六十一师,师长戴戟;第七十八师,师长区寿年。由于陈铭枢与这支部队有着深刻的历史关系,为该部队元老,实际上一直是第十九路军的领袖。

移防上海

“九·一八”事变前,蒋介石把胡汉民扣留在南京,导致国民党宁粤两派的公开对立。在日本大举进攻形势逼迫下,两派又不得不发出“共赴国难”“团结御侮”的呼声。蒋介石为了促进粤方代表到上海参加和议,进而笼络南京政府,决定利用可以沟通宁粤双方的重要中介人物陈铭枢。于是把陈铭枢的嫡系部队第十九路军调驻沪宁一带,作为粤方代表安全的保障。1931年9月30日,南京政府任命陈铭枢为京沪卫戍总司令官,1932年1月6日由蒋光鼐继任。1931年11月初,3万余人的第十九路军从江西吉安开拔,当月20日抵达沪宁一带。

时任第十九路军参谋长的戴戟转任淞沪警备司令,到任没多久接到第十九路军军长蔡廷锴的命令,要戴戟暂时放下手头的公务,赶赴东北组织抗日义勇军去和日军作战,最终收复东北。早于蔡廷锴到达上海的戴戟,鉴于当时日本侵华气焰越来越浓,居住在上海地区的日本侨民和浪人,故意在虹口一带捣毁中国商店,甚至故意袭击中国人的事件越演越烈。这让戴戟非常警觉,感到日本在上海经常挑起事端一定另有所图。

因此,戴戟向蔡廷锴建议,现在日本人在虹口一带闹得特别凶,尤其是日军竟然由本土向虹口调来了数千人的海军陆战队,看来日本人很快就要在上海动手。与其去东北组织抗日义勇军,不如在上海严阵以待,认真训练部队,积极构筑防御工事,以防不测。当蔡廷锴率领第十九路军所部进驻闸北虹口一带,通过一番实地巡视,认真了解情况后,确实发现日本人的野心越来越大,故意找茬就是为动手做准备的。蔡廷锴遂同意了戴戟的观点,认为舍近求远,肯定得不偿失。

很快第十九路军就在驻防区域认真开展大练兵,并积极构筑工事,加强防区内巡逻,严防日本人挑衅。那时,第十九路军驻闸北部队与日本海军陆战队仅一路之隔,在日军挑衅最为激烈的时候,敌我双方几近开火。已经无法忍受日军狂妄的第十九路军全体官兵义愤填膺,预感到和日军的战斗绝不会拖延很久。而上海人民和全国人民抗日救国的强烈要求,更促进他们抗日御侮的决心。

三友实业社“日僧事件”发生后,第十九路军于1月23日在龙华警备司令部,召集上校以上军官秘密会议。蔡廷锴在会议上直截了当地说道:“日寇处处压迫我们,商店被破坏,人民被侮辱。日寇还加派兵舰飞机来沪,这分明是想占领上海。我已下定决心,以死报国。大家觉得怎么样?”蔡廷锴话音一落,上海警备司令部司令戴戟接着说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成败何足计,生死安足论?守土御侮乃我辈天职,誓与日寇决一死战!”在场所有的军官最后齐声高喊:“誓死保卫上海!”“誓死保卫中华!”这个军事会议,最终做了如下部署:我军以守土卫国、克尽军人天职之目的,应严密戒备。如日本军队确实向我驻地部队攻击时,应以全力扑灭之。除此之外,会议上还部署了各个部队的调配和扼守地段,同时将总指挥部转移到真如。

但是当第十九路军积极筹备对日作战的消息传入蒋介石耳朵时,他竟然大发雷霆,随后让何应钦立即飞往上海,阻止蔡廷锴的行动。

何应钦见到蔡廷锴之后,开门见山地说道:“现在的国力不强,且毫无准备,对日本人不得不忍让一点。”蔡廷锴追问道:“你们要我如何忍让?”何应钦回答道:“为了不使日本人起疑,你将部队撤回到南翔以西的地方,重新布防。”蔡廷锴沉着脸,表示反对:“我们驻守的地方是我国领土,我们在自己的土地上,凭什么要让我们撤退。如果你们真的决定撤退,那么将我全军调离京沪路,免受屈辱。”何应钦见蔡廷锴是颗硬钉子,再劝说肯定无效,无奈匆匆返回南京,并将蔡廷锴的所言所行统统告诉了蒋介石。蒋介石又让张静江邀请蔡廷锴到杜月笙家中,劝第十九路军5日之内“撤退到南翔一带,以免与日军冲突”。蔡廷锴猜测张是受“蒋介石所授意”,感到沮丧,不过也表示会服从军令撤出上海。

战斗打响

就在战事一触即发之际,蒋介石反而电令中央宪兵第六团来沪接防闸北,其用意显然是害怕第十九路军就地抗战。而日军随即则不出蔡廷锴、戴戟所料,露出狰狞面目,于1932年1月28日深夜,向驻守在闸北的第十九路军部队发起突袭,第十九路军奋起自卫猛烈还击。发动对第十九路军突袭的日本海军陆战队,原本以为中国军队在严寒的天气里最多在外面派上几个人象征性地站站岗,大部队都会缩在温暖的被窝里,便想趁着天寒地冻坏天气,一鼓作气,一举攻克第十九路军位于虹口和闸北的所有阵地,像“九·一八”事变一样,很快占领闸北,继而立即实现占领上海全境的目标。谁知鬼子还未接近第十九路军的工事,就被严阵以待的第十九路军将士们看得清清楚楚,迅速向日军进行猛烈射击。偷袭战变成了阵地战,激战数小时,日本海军陆战队没有占到一点便宜,不得不撤退。

深入前线指挥的蔡廷锴、戴戟,跟官兵们再三强调,虽然打退了日军的进攻,但不能有丝毫放松,立即对阵地工事进行修整,准备再次迎击日军的进攻。不愿善罢甘休的日军果然在1月29日白天开始发动大规模进攻,且完全撕破了不扩大冲突范围的伪装面目,把冲突地区扩大到全闸北范围。为了攻破第十九路军阵地,日军开始动用重型装备,采取飞机轰炸和重炮轰击,随即以坦克为先导向第十九路军阵地发起冲锋。

在日军猛烈炮火面前,第十九路军官兵自始至终士气旺盛,毫无畏惧,出现了无数气壮山河、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如七十八师一五五旅一团二营营长傅江桑,在撤退时身负重伤,不能行动,但他依然右手拿驳壳枪,左手执小刀,佯死路旁,待鬼子靠近,即手扣扳机,毙敌数人后壮烈牺牲;三团三营列兵袁正山与鬼子肉搏,持刀力敌十余人,因用力过猛,枪断成两截,仍用双手各执一段,伤敌甚多;一五六旅六团下士潘得章,被日军炸弹击中头部,即用绑腿自行裹扎,继续留在前线坚持杀敌,不肯退下火线;六团二营班长华中兴、钟国强率部追击逃敌,至北四川路日本海军陆战队司令部附近,吓得司令部里的鬼子闻风丧胆、狼狈四散。后因寡不敌众,两个班的战士全部壮烈殉国;六十一师一二二旅三营营长李荣熙,在吴淞纪家桥战役中,为了夺回阵地,身先士卒,于阵亡前忍痛高呼:“前进!杀倭寇!”以激励战友……

由于蔡廷锴、戴戟等亲临前线指挥,合理调配和使用兵力,及时堵住阵地缺口,使得日军在自1月28日午夜开始发动偷袭,到2月3日的1个星期之内发动的多批次攻势,均被一一打退,丝毫没有取得进展。恼羞成怒的日军,感觉还未能打开局面,有损面子,于是在2月4日开始发起第一次总攻,采取多点进攻的方式,把战火蔓延到江湾、吴淞一带,妄图让第十九路军防不胜防,撕开突破口从而一举击溃第十九路军,占领上述目标。

已经预测到日军会采取多点突破的第十九路军,不仅在主阵地闸北方面再次击退日军的进攻,特别是随着战事的进展,第十九路军越战越勇,出其不意地把日军进犯江湾的一个联队包围起来,虽然日军全力组织部队相救,也未能突破第十九路军和前来增援的友军的防线,最终日军这个联队被全歼,创造了“一·二八”事变爆发后,第一次歼灭日军一个联队的历史,且还是在日军发动全线总攻的前提下取得的。巨大挫折面前,日军不得不停止了全线总攻,并撤换了负责此次战事的日军前线总指挥。

久攻不下的日军,为了尽快结束战事,不得不从国内调来精锐的久留米师团参与作战。可这次凶暴的鬼子面对的是一腔热血的第十九路军。第十九路军在与日军精锐师团作战中,虽然武器装备和敌人有巨大差异,但是,全体官兵仰仗巨大的爱国热情和在战斗中培养出来的军事素质,照样把日军凶悍的精锐师团阻挡在阵地前面,打出了中国军队的威风和尊严。

彪炳青史

第十九路军全体官兵的壮举足以让日本侵略者感到震惊。遥想几个月前的“九·一八”事变,再对比如今的“一·二八”事变,小鬼子不太敢相信:原来中国军人是有战斗力的,且那支个头普遍不如东北军高大的广东人组成的第十九路军具有如此战斗力。其实当日本鬼子向上海发起进攻的时候,第十九路军并未得到国民政府的同意。即使在上级没有下命令的情况下,第十九路军依然当机立断自行选择抵抗,所谓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而更重要的原因是有了东北军的前车之鉴,因为东北军的不抵抗,被全国人民骂得抬不起头来。第十九路军的战士们深深知道,他们绝不能那样干。在面对侵略者的时候,不能给军人这个神圣的职业丢脸;不能给第十九路军的荣誉丢脸;更不能给广东的父老乡亲们丢脸。

所以在30多天的淞沪抗战中,这支“穿着青灰布制服短裤,背着斗笠,身材普遍不高,行军队伍整齐划一(摘自《申报》)”的部队,尽管付出了阵亡2390人、负伤6000多人的巨大代价,但第十九路军全体官兵发扬御侮卫国的爱国精神,抱定“不抵抗无以为人,不抵抗无以救国”的决心,气吞倭寇,血溅沪野,造成日军伤亡过万。结果让不可一世的日军在国际上的所谓声誉一落千丈,最终不得不接受国际调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