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灰堆”画家

2023-01-12    作者:骆贡祺

  我有过一幅“锦灰堆”的国画珍品,可惜在“十年动乱”中怕“窝藏四旧”而惹祸,被烧掉了。

  “锦灰堆”又名“八破图”。相传元代画家钱选,在一次宴会上仗酒兴,将散落餐桌上下酒吃剩的蟹脚、贝壳、鸡翅、鱼骨等信手画成一幅画卷,并挥笔题款“锦灰堆”。这大概是“锦灰堆”的起源。以后指将废弃之物加以综合组织,堆砌成画。如:古旧字画、废旧拓片、青铜器拓片、瓦当拓片、虫蛀的书、废旧画稿及扇面信札集等,由这些构成的画,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因此备受文人雅士的青睐,也成为文人雅士的一种游戏之作。

  但是,由于绘制“锦灰堆”的技术含量高,绘者需多才多艺,要擅写真,草、隶、篆以及模仿各家字体和擅画花鸟鱼虫、山水人物,熟知各种碑拓、青铜器造型,能篆刻各种印章等绝活。不仅制作难度大,而且耗时长,所以胜任者极少,流传下来的“锦灰堆”佳作不多。

  我的这幅“锦灰堆”是怎样得来的呢?1953年,我担任江浦路派出所户籍警时,调查到一位叫郑达甫的老人,孤身一人住在榆林区(现在杨浦区)齐齐哈尔路蒋家浜棚户区,靠摆小摊头卖“三北盐炒豆”为生。奇怪的是,他虽然一贫如洗,但家里摆放着不少画笔、颜料和宣纸,我问他原来做什么工作,开始,他顾虑重重不肯讲。经过多次谈心,才敞开了心扉。

  原来,郑达甫是位埋没多年,擅画“锦灰堆”的国画家。他生于1891年,原籍浙江宁波镇海县镇海镇十七房村,因家境贫穷,小学没毕业就辍学了,好在他从小喜欢画画,有一定绘画基础,就在本村小学当了美术教师。后经亲戚介绍,去宁波天一阁藏书楼临摹历代名画,并对“锦灰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此悉心钻研“锦灰堆”的绘画技巧,终成画“锦灰堆”的名家。上世纪30年代,他到上海闯荡,想以卖画为生,虽然他的“锦灰堆”画得最好,但因名气不响而少有人问津。正当穷途末路时,有个叫杨渭泉的福建商人,找郑达甫代笔作画,许诺卖画所得六四分账,并免费提供食宿和作画场所。郑达甫明知对方是移花接木,侵占自己的著作权,但迫于生计,只好忍气吞声为杨渭泉作画。

  然而,杨渭泉见郑达甫软弱可欺,便得寸进尺,在上海各大报纸上登广告,吹嘘自己是画“锦灰堆”的“绘画大师”。更加可恶的是,杨渭泉剽窃郑达甫的“锦灰堆”长达二十多年,坐享名利。但等到郑达甫年老体衰,失去利用价值时,杨渭泉竟毫不留情地把他赶了出来,致使郑达甫穷困潦倒到如此地步!

  郑达甫的不幸遭遇,激起了我的义愤和同情心,作为人民警察和解放日报通讯员,理所当然进行揭露。于是写了篇题为《锦灰堆的秘密》的新闻报道,发表在解放日报要闻版上,引起了市领导的高度重视,很快郑达甫被聘请为上海文史馆馆员,他的住房和生活待遇有了相应改善,还在“锦灰堆”上,让他堂堂正正署上“郑达甫”的姓名,光荣参加全国第二届美展,并获得了奖励。

  郑达甫重见天日后,意气风发,重新拿起画笔,画他心爱的“锦灰堆”馈赠友好。他在赠送给我的这幅“锦灰堆”上,题写了苏东坡的《和子由渑池怀旧》诗:“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