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江,古称华亭,又名云间,典出陆云在洛阳与名士荀隐联对之句“云间陆士龙”。而云间名士陈继儒的退隐生活别有一番情趣。
陈继儒(1558年 -1639年),明朝文学家、画家。字仲醇,号眉公。又号雪堂,别号空青子、白石山樵。松江华亭(今属上海)人。诸生出身,工诗善文,旁及琴棋书画。擅长墨梅、山水,画梅多册页小幅,自然随意,意态萧疏。著有《陈眉公全集》《小窗幽记》《吴葛将军墓碑》《妮古录》等,名列“吴门四大家”,声望不在董其昌之下。
说起退隐,古时通常或年老,或致仕之后,隐居乡间;而陈继儒的退隐,却在二十多岁时。《明史》将他的传记列入《隐逸》部:“继儒通明高迈,年甫二十九,取儒衣冠焚弃之,隐居昆山之阳,构庙祀二陆,草堂数椽,焚香晏坐,意豁如也。”为表退隐之心坚,还“取儒衣冠焚弃之”,之后屡次皇诏征用,皆以疾辞。也有人分析,陈继儒所处的嘉靖、万历年代是官僚集团之间斗争最为激烈,最为尖锐,最复杂的年代,陈继儒为避免加入这种斗争,才决定抛弃功名,终生隐居。
然而读书人绝意功名,年纪轻轻的,又能干什么呢?据考陈继儒当时由好友董其昌资助,在“二陆”(陆机、陆云)读书台旧址上修建了“婉娈草堂”,董作《婉娈草堂图》相赠。相传陈继儒乞取四方名花,广植堂前,言:“我贫,以此娱二先生。”因名“乞花场”。当年陈继儒在这里过着隐居生活,“茅屋三间,木榻一枕,烧高香,啜苦茗,读数行书,懒倦便高卧松梧之下”。他专心研究学问,编书、著述、作书、作画。画中多见松、竹、梅、菊,自是他的志气所在。
他在草堂中庭书一联云:“天为补贫偏与健,人因见懒误称高。”又命其房名“宝颜堂”。原来他藏有唐书法大家颜真卿楷书《朱巨川告身》真迹。在书法史上,《朱巨川告身》是继二王之后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书法秘笈,人称“天下第二行书”。陈继儒还辑有一部《宝颜堂秘笈》,收唐、宋、元、明书籍220余种,分为正、续、广、普、汇、眉公杂著六集,所收书籍多掌故、琐言、艺术、谱录等。如此博览群书,广收秘笈,可见其是退而不休,隐而勤作。
陈继儒自己曾有一段山居实录:“山鸟每至五更,喧起五次,谓之‘报更’。盖山中真率漏声也。余忆曩居小昆山下,时梅雨初霁,座客飞觞,适闻庭蛙,请以节饮。因题联云:‘花枝送客蛙催鼓,竹籁喧林鸟报更。’”另有一联,相传为其所作:“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写得超俗脱凡,气度不凡。
不过,陈继儒说是“宠辱不惊”“去留无意”,其实并非绝意红尘。他虽隐居小昆山,却又经常周旋于官绅间,往来于仕林中,这样引来一些人诟病。认为隐士就要声闻不彰,息影山林,而不应身在江湖之外而心居朝廷之下。清乾隆间,著名戏曲家、文学家蒋士铨作传奇《临川梦·隐奸》的出场诗,不少人就认为是讽刺陈继儒的。其诗云:“妆点山林大架子,附庸风雅小名家。终南捷径无心走,处士虚声尽力夸。獭祭诗书充著作,蝇营钟鼎润烟霞。翩然一只云间鹤,飞去飞来宰相衙。”敦是敦非,自由后人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