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王襄在睦南里。
甲骨是龟甲与兽骨的简称,刻在龟甲与兽骨上的上古文字,就是人们习称的甲骨文。甲骨文的被发现,首先源于人们发现刻有这些文字的甲骨。
说起首次发现这些甲骨,人们多会提起王懿荣,以及罗振玉、刘鹗、王国维等,但首先想到的必是山东福山人王懿荣。众所周知,1899年前后,王在京城家中煎服一种叫“龙骨”的中药,喝完后在药渣中惊奇地发现这些“龙骨”上刻有奇怪的图纹和文字;一了解,方知这些“龙骨”出自河南安阳小屯村。平时遍涉史书,对金石素有研究的王,意识到这些“龙骨”肯定大有来历,上面那些图纹和文字,很可能是记录上古社会的历史资料。于是连忙吩咐家人,速去京城药铺,把这些“龙骨”全部购下。后面的故事我们都知道了,结果发现,所谓的“龙骨”正是甲骨,上面的文字就是甲骨文,是记载殷商及西周社会历史的档案史料。因为王购买甲骨舍得花钱,名声传出,立马有一个名叫范寿轩(又名守轩)的山东文物商找上王。双方谈妥价后,范直接把从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卖给王。经王懿荣研究,他将这些甲骨文断为商代文字,因而把汉字的历史推到公元前1700年的殷商时代,他也因此被视为甲骨文发现和研究第一人。
然而鲜有人知,在王懿荣发现甲骨前,天津人王襄已先于王懿荣发现了它们。那是有一年范寿轩到天津,向时年23岁的王襄兜售古器物时,无意间说起河南安阳村民在田间耕作时,发现有散落的龟甲与兽骨。因范不识货,所以未收。王襄后来在《题易鑥园殷契拓册》中写道,范说这些时,当时也在现场的“乡人孟定生世叔闻之,意谓古简,促其访求,时则清光绪戊戌冬十月也。翌年秋,携来求售,名之曰龟板,人世知有殷契自此始”。
“光绪戊戌冬”正是1898年冬天。范寿轩一听孟定生说是“古简”,便觉得有商机,于是就收购来欲售予王襄。王襄说,由于范索价不菲,而“孟氏与余,皆困于力,未能博收。在全甲之上半,珍贵逾他品,闻售诸福山王文敏公”。“福山王文敏公”正是王懿荣。由此可见,由于孟定生和王襄皆因财力有限,有心无力,所以最初这许多甲骨才转售到了王懿荣手中。而范在见到王懿荣时,却只字不提先前曾去天津见过王襄。据山东《潍县志稿》人物艺术本传记载,王懿荣见到范带来的甲骨,“惊喜不置,曰:‘君等真神人也,何处得此?’以厚值偿之”。王懿荣既愿意出大价钱收购,范又何乐不为。王懿荣就这样成了甲骨收藏大户。
转眼就是1900年。这一年八国联军攻陷天津,中国北方处于乱世,人心惶惶,王懿荣也因忙于政事,无暇他顾。在这样的背景下,时年25岁的王襄才得以以低价,将范于近日到手,又急于出手的甲骨悉数购下。后来王襄把这些甲骨文拓下编成《贞卜文临本》一书。除了甲骨文,王襄还喜欢研读金石文字书,但也因无力购买,只能设法向人借来阅读和抄录。如他曾花一个多月时间,将董作宾的《甲骨文断代研究》抄录下来;《殷历谱》也全部抄录。由于他治学认真,落笔严谨,他的著作后来也时有学者加以引证,王国维的《观堂集林》中,就曾引证王襄的《簠室殷契类纂》和《簠室殷契征文》。以斑窥豹,可见王襄在治学上的建树。
1965年1月31日,王襄在天津逝世,享年90岁。生前留下遗嘱,将遗稿和一生所藏甲骨、拓片等文物古籍,全部捐献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