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贤“华亭古海塘”

2022-12-27    作者:刘巽明

27图片1.png


上海近杭州湾奉柘公路南侧,有比人还高的石墙,绵延达4公里,竖碑“华亭古海塘”。 

古海塘西起金山嘴,东接华家角(今柘林镇海湾村),高出地面3米,由青石和花岗石垒成,全长24公里,高5米、底宽3 米、顶宽1.4米。据史料,历史上杭州湾海水不断北侵,潮灾频频,为了保护家园,先人与大自然作不屈不挠的斗争,面向汪洋筑起防汛石海塘,有效阻止了杭州湾海水的不断北侵,海岸至此不再北退,陆地又开始向南不断地淤涨。

当地人惯以“石塘”区分空间,以南称为塘内,以北称为塘外;塘外一条平行流经的景观河,恰是为运送建塘石料所开的运石河。道光年间将华亭县主海塘分为“东塘”和“西塘”,奉贤县境内的雍正石塘,属华亭县东塘范围。上世纪80年代修奉贤县志时,将境内雍正石塘冠以“华亭东石塘”,现更名为“华亭古海塘”。

奉贤柘林镇成陆比较早,修建海塘的历史可追溯到隋唐。开始都是土塘,每次潮水退却后,人们在海滩的淤泥最高处撒上糠,再沿着糠的痕迹就地取材不断地修建土塘。明朝,柘林镇的海塘变得更为重要,除了防浪,还担负起防御倭寇的特殊使命,首次将海塘修建为石塘。

雍正三年(1725年),更是将海塘内移,西起漴缺,经朱家、冯桥、营房至华家角与里护塘相接,全长约8.6公里。史料记载,为求海疆永固,清廷不惜巨资,在华亭县东海沿岸构筑防潮鱼鳞石堤。这个历时十年的浩大“国家级工程”,不得不提及两位官员:俞兆岳和朱轼。

俞兆岳雍正元年为松江府海防同知。雍正二年,华亭县康熙年间所筑土塘坍毁,冲毁民房无数。俞兆岳认为土塘易溃,上书布政使鄂尔泰请筑石塘;十二月,吏部尚书朱轼奉旨查视海塘,俞徒步随行50里,力陈改筑石塘之必要,朱深以为然。据载,经费来自没收贪官浮财,石料取自浙江(由当地石匠加工);筑海塘劳工为就地百姓。

另一位是清朝名臣朱轼,雍正时充圣祖实录总裁。行取授刑部主事,督学陕西,兼吏部尚书,其任浙江巡抚时,首创“水柜法”修筑海塘,为治理沿海水患功垂后世。条石的缝隙灌入糯米汁、石灰、油灰等混合物,和现在的水泥类似,粘性与水泥相当,保质期比水泥久很多。

为节约经费,开始在四处险工段筑石塘3854丈,又因督工钦差李馥等偷工减料,没按照朱轼的样式建造,质量较差。雍正六年(1728),世宗决定全线40里全部改建石塘,查办前任钦差,擢升俞兆岳为通政参议,全权总理塘工。海塘先展示200米(60丈)样板段,再“依样画葫芦”,全线仿效施工。在石海塘中埋铁笋、用土包石,都是俞兆岳创新技术。此外,碑记上还刻有工匠、官员姓名、施工具体负责等,从监造到施工都责任到人。

其间,俞兆岳经常微服深入工地,与民工打成一片,沿海儿童牵其衣扯其袖,称为“俞伯”,误为衙门小差役。工地长、人员众、工期久,不免产生舞弊行为。但是,头日出现问题,次日钦差即行文查询,此后再无人“胆大妄为”。工程完成之日,俞兆岳到工地会勘验收,众人恍然大悟,常往来的小差,居然是钦差大臣。

“华亭古海塘”的石碑碑文介绍:华亭海塘东至横泾公路桥,西至竹港河东;清雍正三年(1725年)始建筑,至雍正十三年(1735年)竣工。19965月,奉柘公路降坡拓宽,石塘破土面世。全长3937.40米。2002年被评为市级文物,2019年被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