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禁书

2022-12-20    作者:姚文仪

在各个封建王朝的兴替中,统治者为了捍卫自己来之不易的政权,又为了获取更多的利益,更为了顺利统治百姓,将各方面阻碍其发展或向背的文化知识,列出各种各样的书籍作为禁书。

中国禁书始于春秋战国百家争鸣这一黄金思想时期,这是中国古代禁书开端,到秦始皇焚书坑儒造成文化浩劫。

秦朝丞相李斯列出禁书四条:一是“史官非秦记皆烧之”,就是除秦朝的史书外,所有当时六国的史籍统统毁掉;二是“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官方虽可保留一些儒家典籍,而普通百姓则统统不允许收藏《诗》《书》,必须交给地方官烧毁;三是“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两人在一起碰面时谈谈《诗》《书》便会遭到当众处死,小吏不报者同罪,此令下三十天里有胆敢藏书不烧者,便刺墨破相发配边城去做苦力;四是“所不去者,医药、卜笠、种树之书。若欲有学,以吏为师”,但此类书流传于后世的也很少。李斯提案一经秦始皇批准,马上变成了一道严酷法令,致使“焚书”后,秦代的专制统治氛围更为浓烈,“坑儒”恶行时有发生,被万世唾骂。

秦国用强有力禁书做奠定国家执政的基础,禁书以《诗》《书》两部为先。《诗经》在先秦时被儒家奉为经典,作品中有兴、观、群、怨内容,它分明是倡导重礼仪、重人生哲理、重历史分享、重文学启示人生、重政治规范等学说,却触动了法家提倡的严峻法、重当世、重刑罚、君权至上等言论,《诗经》成为中国古代最早的禁书之一。

《书》即《尚书》,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由历史文献汇集而成的重要著作。上记虞舜原始社会末期,下讫春秋时秦穆公,按年代来分,可分成四部分:《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前两部书由传说整理而成,后两部书绝大部分为当时所作。《尚书》在先秦时两遭禁毁,原因是其中上古诸王的治世理念,与秦始皇的统治思想与执政执纪理念相背,当然不能任其泛滥、流传。

公元646年,唐王朝时期偶然发现一本《三皇经》,唐太宗李世民追查此事,要求搞清此书的真相。《三皇经》非单纯鼓动平民起来造反的小册子,区区仅十几页文字,实际上同佛教与和尚尼姑吃饭问题相关。追究下去也只能以《道德经》替换了《三皇经》作为寺庙与师姑堂中的戒法。皇上至此调查也仿佛无所谓了,并下圣旨:“《三皇经》文字既不可传,又语妖妄,宜并除之。即以老子《道德经》替处。有诸道观及以百姓人间有此文者,并勒送省除毁。”然后,一把火将集中起来的《三皇经》烧尽,而道士也将新换成的《道德经》念得头头是道,不亦乐乎,照过他的和尚生涯。

公元653年,唐高宗永徽四年,制定了官方法典《唐律疏仪》,对贞观时的《唐律》中相关禁书条例作了阐释。这部唐代各级官员必备的注释法典,有涉及禁书的《职制》卷中第二十一条:诸玄象器物、天文、图书、谶书、兵书、七曜历、《太一》《雷公式》,私家不得有,违者徒二年。私习天文者亦同。其纬、候及《论语谶》不在禁限。这所禁范围将天文、历法等均归为“造妖言”要判徒刑二年,由此可见天文、图书、谶书、兵书四类书被禁,在中国历史上确有此事。后面开禁之书有“医药、卜笠、种树”之类,开开禁禁也成为统治阶级上层的“政绩”。在文化传统的禁书风潮中,靠禁书禁锢人的思想成为历朝执政维护其专制统治的法宝,像汉代在绝大部分统治时间的大气候下不禁书,成为不可多得的一个历史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