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月21日上午,王开照相馆走进一位年约五十六七岁的女士,手里拿着一叠资料和照片,她说从报纸上看到王开发现民国时期明星的老照片而特来“寻亲”。这位女士名叫徐云燕,她母亲是上世纪20年代的女明星,名叫王月如。照片上的王月如,身穿一件昂贵的丝绒绣花圆领衣服,乌黑的头发朝左右两侧梳理,额前一绺头发前梳,双耳戴一副由白色珍珠编串而成的花朵大耳环,这是当时上海女性最“新潮”的一种打扮。
王月如,如今几乎很少有人知道她的芳名,但在上世纪20年代,却是一个红遍大上海的大明星。那时,西风东渐,上海娱乐业兴旺发达,尤其是电影业,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期。但是,由于中国人长期受到根深蒂固封建传统思想的影响,女性受到的家庭与社会的束缚最大。生活中的女性必须是穿不露肤,笑不露齿,行不回目,走不摆裙,更不能在大庭广众或众目暌暌之下“曝光”自己当戏子(那时戏中的女性角色都是由男性男扮女装),女人演戏不被家人允许,更被认为有辱门庭和祖宗。然而,平时喜欢唱歌跳舞和看戏的王月如,对刚兴起的电影特别感兴趣,尤其被洋电影中女性敢于大胆表现自我的 “言谈举止”所深深吸引。
1924年,大亚影片公司向社会招募女性电影演员,王月如从报纸上看到招聘启事后,毅然决然地报了名。她那书香门弟出身的父亲得知后勃然大怒,坚决反对道:“一个女孩当演员抛头露脸,成何体统?这同当戏子有什么区别?如果你一意孤行,我就没有你这个女儿。”面对父亲的强烈反对,性格倔强的王月如依旧我行我素。由于王月如长得漂亮又有表演天赋,第一次面试就被大亚影片公司的老板和导演相中。
王月如经过半年时间的演艺培训后,表演技艺迅速提高,再加之人聪明悟性好,学啥像啥,在拍片过程中的一招一式非常到位,老板和导演对她非常满意。同年,王月如先后参与拍摄了《和平之神》与《伪君子》两部电影,并在影片中扮演重要角色,一个初出茅庐的黄毛丫头能在一年中参拍两部电影,这在当时影坛是先例。
电影《和平之神》和《伪君子》公映后,在社会上引起了轰动,除电影情节与内容感人之外,更吸引人眼球的是王月如美丽动人的倩影,以及在银幕上激情、浪漫与奔放的表演。那时的影迷涌入影院,就是为了一睹王月如的美丽风采。在闭塞的封建保守年代里,王月如作为一个姑娘敢于冲破“女子不做戏”的陈旧封建思想的羁绊,是一个大胆的“壮举”,令人钦佩和折服。
由此,王月如一炮打响,声名鹊起,片约不断,又先后主演了《华丽缘》《浪女穷途》《痴心女子》《红楼梦》和《火焰山》等20多部电影。电影购票率极高,影迷对王月如的表演,好评如潮,当时媒体上都时不时地刊登介绍王月如的文章。1926年5月9日的《游艺》和1927年5月21日的《上海画报》等报刊分别刊登了王月如的美丽照片,特别吸人眼球。
王月如是中国的第一代女明星,上世纪30年代初婚后息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