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飞龙”忆旧

2022-12-15    作者:陈中梁

淮海中路上(靠近成都南路)的飞龙大楼建于1922年,19999月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定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飞龙大楼历史悠久,坊间盛传的瑞金公寓(原名爱司公寓,建于1927年)和近些年引人瞩目的武康大楼(建于1924年)均在其后。

当飞龙大楼崛起时,其东侧的康绥公寓(1932年)、西边的泰山公寓(1928-1930年)、对面的永业大楼(1933年)和培文公寓(1923-1930年)均无踪影。飞龙大楼对面的老式石库门里弄渔阳里(团中央机关于1921年初在此设立)建于1917年,毗邻的以“夜半枪声”出名的和合坊(党中央特科红队曾在此惩处叛徒)则建于1928年。老照片显示,当时的霞飞路沿街只有两排2层楼的门面房子。可以想象,上世纪的20年代初期,当5层楼的飞龙大楼在霞飞路上拔地而起之时,犹如鹤立鸡群,引人注目。

我自3岁起就居住于飞龙大楼,至今已有73年了,大楼的往事常常浮现于脑海。

现今少有人知,飞龙大楼的建筑特色,不仅在于铭牌上所写的内部是合围式的中庭布局,更主要的是它的商业化设计。飞龙大楼内有24个门牌号码,除了1号、9号和20号分别通向3幢大楼的楼道外,其余都是独门独户23层的联排式洋房,奶黄色水泥拉毛墙面。底楼层高足有4米,门面是大玻璃橱窗,可供商品陈列所用,进出则是大玻璃门。后面厨房有附设烤箱的立式煤气灶。楼上供办公及生活起居,抽水马桶、大浴缸一应俱全。据老人说,飞龙大楼原先是商场,开过多家商号店铺。上世纪50年代初期,弄堂深处仅存两家公司。

大楼居住过一户音乐世家,曾培养出一位交响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大楼还开过一家何氏照相馆,电影明星上官云珠曾在此当过收银员。大楼最多的是西医诊所,起码有八家,其中一半是牙科诊所,我小时候拔牙就在弄内的儿童齿科医院,不用出大门。

弄堂口的24号开过咖啡馆,老板瘦小黝黑,穿着香港衫,酷似南洋华侨,粗看很沧桑,其实不算老。老板有两个儿子大咖啡、小咖啡,是我儿时玩伴,晚上我常去找他俩。吧台上的留声机旋转出爵士乐的味道,悠悠地混合着咖啡的浓郁,向着红灯下昏暗的火车座弥漫。

弄堂大门外有两个角落,东边角落是香烟摊,西边角落是炒货铺。半人高的香烟摊横亘着一只放香烟的玻璃小橱,分隔成摊内摊外,下面有4个小轮盘,便于早出晚归推着走。夜里昏黄的电石灯亮起,瘦瘦精明的老板坐在香烟摊里,边下象棋边卖烟,应付裕如。那时小学功课少,我常偷闲在一旁看下棋,慢慢也悟出点门道来。

西边的炒货铺里,吊人胃口的奶油瓜子花生米,话梅橄榄五香豆,白糖梅子盐津枣,腌金花菜茶叶蛋,林林总总,沿着角落往上堆成了梯田。人称“五香豆”的摊主,戴着罗宋帽,裹着棉袍,两手抄着袖笼,与隔壁的“野孛荠”(食品店)一起做着旁边淮海电影院的生意。

走进飞龙大楼,一眼望见小区中庭有个半米高的圆形花坛。花坛中心曾经苍松如盖,现在修葺一新,加装了一圈木栅板,供人闲坐休憩。花坛东侧,藏有一方花园。花园中央的一株广玉兰,我看着它越长越高,高出了屋顶。它也目睹我长大成人,及至两鬓染霜。每当暮春初夏,在楼上推开窗,与目光平齐处,丰腴的朵朵白花点缀在绿叶丛中,清香扑鼻而来,顿时满室皆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