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官实录之不易

2022-12-13    作者:米 舒

最早的史官即“造字圣人”仓颉。在夏、商、周时,史官负责记录当时君王的一言一行。至春秋时,又分大史、小史、内史、外史、左史、右史,分工极为细致,最出名的是齐国权臣崔杼杀史官的记载。

齐朝相国崔杼因拥立太子光有功,太子光当上齐庄公,对其十分看重。崔杼当时看中了棠公的遗孀东郭美,他不顾两家是近亲,强娶东郭美为继室,生有一子。不料东郭美是个姿色出众而又轻浮妖娆的女子,她又吸引了齐庄公,齐庄公与其眉来眼去,两人如胶似漆。齐庄公一次竟将崔杼的一顶帽子赐给其侍从,公然污辱崔杼。崔杼忍不住了,就趁齐庄公来其家时,命众家丁将齐庄公杀死。随后,崔杼拥立了齐庄公异母弟为齐景公。

崔杼杀齐庄公,却不想让此事被史官记录下来,留下千古骂名。他就把太史伯请来,要他把齐公之死,记为暴病而亡。

太史伯不慌不忙拿出竹简刻道 “夏五月乙亥,崔杼弑其君。”崔杼大怒,杀太史伯。召其二弟太史仲说:“你哥哥不听我命令,已被杀,你若不听命,就是这个下场。”

太史仲在竹简上刻字:“夏五月乙亥,崔杼弑其君。”崔杼又大怒,杀太史仲。

崔杼召其三弟太史叔,太史叔在威胁后仍然刻其字。崔杼气疯了,又杀太史叔,召其最小的弟弟太史季,太史季年纪虽小,仍不畏死,坚持实录。崔杼见状,无奈只得作罢。太史季出门,一位史官南史氏正准备前赴后继秉笔直书。可见古代史官的正直和勇气,何等宝贵。

春秋后,历代有史官,他们记载君王起居,故有《禁中起居注》。汉武帝置太史令,有司马谈,后由其子司马迁继任。唐代设史馆,由宰相为监修。房玄龄、魏徴、刘知几、吴兢、韩愈、杜牧都参与史馆工作。宋代有国史院、实录院、起注院与日历所。元有翰林兼国史院,明清两代都以翰林院掌史事。不过封建社会越到后期,做个正直史官的考验越严峻。

历代正直的史官都敢于记录真实的历史,春秋时伯、仲、季、叔前赴后继,司马迁为了实录项、刘之争,受宫刑而忍辱坚持完成《史记》。李世民当年发动“玄武门之变”,杀了兄李建成与弟李元吉,怕史官禇遂良记载于书,便要翻看实录,禇遂良坚决不同意。房玄龄后接替,唐太宗又提出要看,房玄龄同意了,李世民看完,只说:“删去浮词,直书其事。”很大度地将历史真实保留了下来。宋太祖赵匡胤是武人出身,一日在御花园内用弹弓打麻雀,侍御史张蔼因事启奏,赵匡胤边玩边听,张蔼便批评皇帝,赵匡胤一怒,用斧柄击其面门,张蔼掉了两颗牙齿,他把两颗牙齿拾起,赵匡胤怒问:“卿要告我吗?”张蔼答:“臣不能讼陛下,自当有史官书之。”这位提出“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赵匡胤慌忙向张蔼道歉,送了他很多财物,这件事仍记于司马光的《涑水纪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