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往履迹所到之处,文昌阁之类的建筑时有邂逅。不说其他地区,仅江苏一地,便屡见不鲜。比如常熟方塔园、扬州广陵区、泰州鼓楼、苏州市郊浒墅关、昆山锦溪古镇和宜兴氿滨大道等均有文昌阁。各地文昌阁内都供奉文昌帝君、魁星以及史有记载的当地文人硕儒。至于建筑样式,不尽相同,大多为多层框架砖木结构。文昌阁所在的街衢马路,以“文昌路”命名的亦为数不少。
关于文昌帝君,实有必要作一简要的勾勒:文昌神乃中国民间星辰信仰中的神。在中国古代星官体系中,北斗七星中的第四星为文曲星,也是魁星中的第一颗星;而文昌星为南斗六星的总称,两者皆为掌管文运的星宿。《楚辞庄》云:“文昌六星,北斗魁前。”高厚《蒙术》云:“文昌六星在北斗之左,其六星各有神司职守,一上将,主建威武;二次将,主正左右;三贵相,主理文绪;四司禄,主赏功进爵;五司命,主灭咎;六司寇,主佐理宝。”道教认为:“文昌明,文运将兴。”
其实民间对于文昌神的奉祀早在周朝即已开始,后来历代都相沿制订礼法,列入祀典。直至元仁宗延佑三年(1316年),文昌神又被敕封为“辅元开化文昌司禄宏仁帝君”,即“文昌帝君”,和文昌星的民间信仰合为一体。文昌帝君便成为助佑文章、考试、命运、读书及学问之神。历来文昌阁、文昌楼之类建筑的出现,多选址于市井中心地带或地势较高处,成为文昌帝君保一方文风昌盛、掌管士人功名禄位之象征。当然如此重视的原因,想必和1400余年来以读书求取功名这个现实背景密不可分。
文昌帝君的传说,明显带有神话色彩。北宋前,多见文昌帝君73化身的记载。后来南宋出现新的文献,据说一些醉心于道家文化的文人在得到神灵启示后,又获得了文昌帝君24化身,两者相加共有97化身。元明清三朝,据刊印于康熙二十五年的《绣像文昌化书全集》和刊印于道光三年的《文昌化书像注》记载,文昌帝君都是73化身和97化身两种说法。
文昌帝君的前身,据说乃公元前1000多年即周朝初年的人物,名为张仲。在汉朝、晋朝、五代时又分别为谋臣张良、凉王吕光及蜀王孟昶。他出生于浙江绍兴一带,到东晋十六国的后秦之世,投胎到四川凉山,名为张亚子。后经神仙点化成为儒士,帮助保卫了中原西晋王朝的南渡。因笃信道教,广宣道教教义于四川,死后人们敬仰他的品德,在七曲山建庙,命名为“清虚观”,且于碑上刻上“梓潼君”,成为梓潼神,供人祭拜。唐玄宗、唐僖宗在“安史之乱”中曾逃难至四川,是梓潼君显灵保护了他们,唐玄宗感其恩德,遂封梓潼神为左丞相、济顺王。由于唐玄宗的大力推崇及示范效应,梓潼神的地位陡然升高,从一个地方神一跃成为全国性的大神,并逐渐与文昌神合体,成为一尊倍受民间敬奉的神祗。至于“化身”一说,属于一种宗教术语,比如佛教有观世音菩萨32化身之说,或某某大德、某尊菩萨应现化身等。
关于文昌帝君的传说,显然源于民间神话。它风格瑰奇、斑斓多姿,充满幻想色彩,是人类处于生产力水平极低的年代,对于自然现象和生命万物的稚拙解说。再经几千年来的文学加工,在民间口耳相传,迭代生发,已深深印入共属的文化记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