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丞相、宰相、相国都是古代位高权重的大臣才能担任,三者区别在于其官职、职责、权力等方面有所不同,相国和丞相是有具体官职的官名,而宰相并非是有具体官职的官名,通常是指象征手握国家实权的大臣。相国和丞相可以是宰相,而宰相不一定是相国和丞相,在古代,通常情况下,那些掌握决策权的大臣都可以被称为宰相,是除君主、帝王外,最具实权大臣的通称或俗称。
相国最早起源于春秋时期的晋国,后被秦国采用,在战国中期,秦国设立相邦官职,樛斿为秦国的第一任相邦,后为张仪接替,此后多人担任过此职,吕不韦为秦国最后一任相邦。卫国商人吕不韦,因协助嬴异人回国,并成功登上王位,先后封为丞相,后封相国。西汉建立后,又重设相国职位。齐王韩信为西周第一任相国,而萧何为第一任丞相,两人论地位,韩信是诸侯王,而萧何只是一个侯,也能看出相国的地位是高于丞相的,韩信死后,曹参、萧何先后两次担任相国,吕后死后,相国一职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丞相一职最早也是起源于春秋时期,秦武王在位时,见六国都有相国一职,秦武王不想与六国为伍,便设立左右丞相代替相国。不过丞相和相国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官职,两种官职可以同时期并存,相国为主,丞相为辅,同时期,相国只能有一个,而丞相可以有多个,丞相是低于相国的。随着相国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后,丞相一职仍然保留,逐渐代替了相国,三国之后,丞相成为辅佐皇帝总理百政的官员,断断续续沿用下去,直到明太祖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元璋废丞相之职,丞相一职才在中央政权里被彻底废除。
宰相,除了辽代以外,从来不是正式官名(辽国官职分南北院,有北宰相府、南宰相府,各有左右宰相)。所谓的“宰相”,是指历代辅佐皇帝处理国家政务、行使中央职权的官员,其职权特点是统领百官、总揽政务。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废除了以宗法亲缘关系统治的分封制,改为任命官僚体系的郡县制,为此,建立起一套新的官僚机构体系,宰相便于这一历史条件下产生,宰相作为官制首次确定下来。此后辅佐君主处理政务的宰相制度一直沿袭了两千余年。说白了,就是任何辅佐君王并掌握朝廷最高权力的大臣都可以称之为宰相。相国和丞相随着发展,消失于古代历史之中,而宰相不会,因为其只是一个对古代最高长官的通称,古代各个王朝时期的最高行政长官几乎都可以称为宰相,只是在各时期,其实际官名有不同的称呼,如:东汉的大司徒、隋唐之后的三省长官、明朝的内阁首辅等,古代的宰相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