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力支持着王权,王权依恃于武力。夏王朝是在血与火的战争中诞生的。据史传,禹晚年曾在一次高层会议上提出接班人的问题。《战国策·燕策》载,“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启是禹的儿子。禹一方面公开推荐益作为接班人,一方面又培植儿子启的势力。禹死后,启用武力战败了益,宣布自己代益而立。此举遭到原东夷诸部落有扈氏的反对,于是爆发了启伐有扈氏的战争,战于甘(今河南洛阳西南)。结果,启大败有扈氏,独霸中原,建立了第一个“家天下”王朝——夏。
夏王朝历经约500年(约前21世纪至前17世纪),其政体构建、经济发展、文化进步等,对华夏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影响深远。至夏桀王时,阶级矛盾激化,“残贼海内,赋敛无度,万民甚苦”。于是,商汤乘机伐桀。
商,也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氏族部落,后因建都于商(今河南商丘北),便以商为名,隶属于夏王朝统治。至十四世汤时,商已发展成为黄河下游的一个强大的方国。夏桀王的暴政与民怨鼎沸的社会背景,给商汤起兵灭夏创造了契机。于是,在历史上谱写了“十一征而无敌于天下”的颂歌。商汤正是踏着这曲颂歌的主旋律登上了亡夏兴商的王坛宝座。
从总体上看,商汤伐夏桀的战略是“先德后武”。按照后来儒家的评说:“仁者无敌。”“十一征”是仁者伐不仁之战。何谓仁?商汤时代,关于仁的内涵大致有四个方面:一是敬神,二是敬祖,三是顺天,四是爱民。“四大”德行中,唯爱民最高。所谓敬神、敬祖、顺天都是以爱民为取舍,在爱民保民的基础上实现四者统一,才是最崇高的仁德。商伐夏之所以能胜,正是由于“万民甚苦”于夏王朝的暴政而积蓄已久的革命力量,在商伐夏时充分暴发出来,汇成了商汤革命的真正伟力。诚如孟子所言,夏民盼商汤,“若大旱之望云霓也。归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所谓“吊民”,就是抚慰受苦的黎民百姓。商汤的“吊民”之德,在伐夏中得到了充分彰宣。
当然,在对天、神原始崇拜的古朴民风的背景下,敬神、顺天无疑也必然成为重要的道德评判标准。这决定商汤革命,必然要打着敬神、顺天的旗帜,以赢得天下人心。商汤灭夏首战于夏的一个附属小国葛(今河南宁陵北)。他首先派使者去葛质问,为何不祀神,葛伯说没有牛羊祀品。商汤便送牛羊给葛。葛伯杀食了牛羊仍不祀神。商汤又派人去质问,葛伯说没有“酒食黍稻”以供祀用。于是商汤又派人为之耕种田地,由老弱者前去送黍肉饷。可谓仁至义尽了。但是葛伯非但不祀神,而且夺饷后将一童子杀死,闹出了“葛伯仇饷”的惨案来。这样一来,不仅激怒了商民,也激怒了天下,于是商汤借机起兵;“为其杀是童子而征之,四海之内皆曰:‘非富天下也,为匹夫匹妇复雠也。’”汤首战告捷,诸侯皆归,乘势北上,直捣夏都,决战鸣条……
《千字文》说“吊民伐罪,周发殷汤”。商汤(殷汤)放桀正是站在“吊民伐罪”之“仁”的道德高地上,“以至仁伐至不仁”,故能赢得四海诸侯和黎民百姓的理解、拥护和支持。《史记·夏本纪》有言:“桀不务德,而武伤百姓,百姓弗堪……汤修德,诸侯皆归汤,汤遂率兵以伐夏桀。桀走鸣条,遂放而死。”由是鉴之:文以厚德,武以强军,先德后武,天下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