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的寒冬腊月,我们到中华书局总公司报到。当天人事处长就亲自带领我们去各个部门参观。
当时中华书局总公司在澳门路477号,由五幢大楼组成。中间主楼是中华书局的大本营,总部和各个编辑部门、行政部门、图书馆等都设在此处;马路对面是职工生活区,以职工食堂为主;其余都是各个车间。处长指着一间明亮而宽大的办公室,对我们说:“这就是辞海编辑所。”放眼望去,只见编辑老师中不少人身着长衫马甲,也有的身穿西服,不少人鼻梁上还架着金丝边眼镜,看上去颇有绅士风度。他们端坐在写字台一旁,认真地编书看稿。想到那些了不起的《辞海》就是出自他们之手,我们顿时对他们肃然起敬。
《辞海》排版与其他图书不同,更为复杂;字体大小各异,字式也不相同。要排好《辞海》版面,不但要懂行,而且要知道每一个不同字体的大小和规格,才能选择所需要的铅字镶嵌其中;字不合体等于白排。
铅字大小悬殊,大如大拇指头,小的像苍蝇头。排版困难重重,特别是那些外文字,令人头痛。排版老师虚心向内行请教,用死背硬记的方法来识别外文。字太大版面太紧,铅字排不进;字小了版面松动,打起校样,铅字往往会被胶辊粘住,带出版外;有时版面膨胀,不能成型,便造成质量事故。因此排版前他们动足脑筋,先画好版样,计算好字位大小,力求排版精确无误。
铅印课是专门印刷黑白纸品的,《辞海》理所当然属于铅印课的主打产品。印《辞海》的纸张是指定的专用纸,但老师们还是放心不下,将每一张纸都要用手指在上面摸来摸去,看是否有异物混入纸内,防止硬物压坏铅版,决不让《辞海》在印刷中出一点纰漏。影响印刷质量,直到没有任何瑕疵为止。
为了保证印刷质量,印刷工人先为每台机器进行“洗澡”,每个部件擦了又擦,然后加足机油,以确保机器正常运转。在印刷过程中,思想高度集中,每隔五分钟就要抽样,放在明亮的日光灯下横看竖瞧,检查质量是否有问题;时而校对墨样,确保产品与墨样保持一致,使每一张《辞海》印刷品都能顺利过关。铅印课完成《辞海》印刷,又将印刷品一张张进行检验,细观细看,直到完美无缺后才放心地送往下道工序装订。
装订车间终于迎来了待装订《辞海》的任务。装订主要分为精装、线装、平装三大类,《辞海》装订虽然仅经过精装和平装两大工序,但其细节工序却多达十多道,也为《辞海》的装订增加了不少难度。为了确保《辞海》装订优质,在机器折页前,先采用人工折页试行。手工折页时上下书页要对齐,不能相差分毫,不然就成为废次产品,故工人们操作时小心翼翼,一丝不苟,特别细心。手工折页是个累人的活儿,成天坐着操作,双手一刻不停,腰酸背痛,只能利用间隙伸伸腰,敲敲背,活络一下筋骨后,继续埋头苦干。
《辞海》的精装版装订也不简单,特别是《辞海》的硬壳封面要求极高,一定要平整、无瑕;胶水要涂得均匀,不允许一点点垃圾融入其中,小心加细心,这是高质量完成《辞海》装订的最佳秘诀。
《辞海》出厂前,检验人员重任在肩,严格把关,不仅保证页码准确无误,而且本本《辞海》都十分挺括,看上去舒心大方。当一本本《辞海》悉数“体检合格”,取得了“出厂合格证”后,《辞海》出版任务终于大功告成、圆满收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