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的人格

2022-10-18    作者:朱林兴

王守仁(1472年-1529年),号阳明。明朝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教育家。他非常重视自身人格修养。人称其具有完美人格之典范。

儒家历来看重良好人格。一部《孟子》,通篇说的是如何修性养心,造就良好人格。《淮南子·主述训》曰:“凡人之性,莫贵于仁,莫急于智。仁以为质,智以行之,两者为本而加之以勇气……”这段话高度地概括了儒家关于人格(人性)的涵意:仁是人格的核心,仁、智构成了人格的本质,仁赖智而行,三达(仁、智、勇)并举,方称得上完美人格。王阳明在继承和发展儒家学说上取得重大突破,创立了“知行合一”的心学。循此原理,努力打造自身人格,展现了“仁、智、勇”合一的、完美的人格典范。

王阳明从小接受儒道教育,“仁”构成其血液的基本因子。15岁那年,跟随父亲去关外,见外敌掠我山河情况,他义愤填膺,想上书皇上,带兵雪国耻;34岁那年,宦官刘瑾专权乱政,任意打击言官,弄得朝堂乌烟瘴气,他挺身而出,痛斥刘瑾,遭廷杖险丧命,然矢志不渝;36岁那年,他以右佥都御史巡抚江西,宁王朱宸濠发动叛乱。慕僚劝其避之,不宜鸡蛋碰石头,但他义无反顾,誓以两万老残之兵挫败宁王叛乱,危难时刻表现出爱国爱民忠贞之气。

他重仁的同时,极力定心,以心生“智”,以智生力。当时,宁王拥兵十万,江西官员全被软禁,政府系统瘫痪,南京朝廷对之全然不知。

王阳明临危不惧、沉稳坦然,运用心学理论,运筹帷幄。他认为:心灵状态决定一个人对外界的感知和行为,宁王反叛其心必焦躁不安,疑神疑鬼。于是先施以两计,以引导宁王对外界的感知发生偏差而作出误判:

其一是缓兵计。为拖住宁王叛军,为援军赶到争取时间。他伪造了一张檄文,说朝廷已委派各地官吏,集结了十六万大军,水陆并进前来平叛,各地州县必须做好准备,否则一律按军法从事。尔后他又派一些密探故意泄露檄文,很快传至宁王。宁王大惊失色,进退两难,迟迟不敢发兵北上。

其二是反间计。他写了一封假密信,给宁王的两个谋士刘养正和李士实,称赞刘、李忠君爱国,要求他们劝宁王率兵东进,这样,宁王就可落入朝廷的圈套。这封密信很“巧”地落在了宁王手中,宁王正在为战局焦头烂额,于是就叫来了刘、李,问下一步该咋办。刘、李不知密信之事,据实陈述了宁王不该停原地,而应火速进攻南京。宁王由此便断定这两人背叛了自己,更不敢出兵,在原地呆了十几天,贻误了战机。而在这同时,王阳明紧锣密鼓地集结平叛兵力,创造了对宁王大兵压境的有利局面。

接着王阳明又出妙招。他将叛军分为主动谋反和被逼谋反。针对后者有归顺朝廷的心态,多次发出安抚布告,声称只要放下武器就可网开一面,促使叛军分崩离析。最终,王阳明和朱宸濠在鄱阳湖展开决战。战前,王准备好了一批小木牌,上写“宸濠叛逆,罪不容诛,胁从人等,弃暗投明。手持此牌,既往不咎”。开战后,王令人将木牌放入湖中,叛军纷纷临阵哗变,争先恐后入湖抢保命木牌。一场酝酿多年的谋反,王只用了35天就迅速平定了。

王阳明人生坎坷,相当时期内由于宦官当政,其学说不合主流学派等因素,仕途不顺,但屡挫不折,悟道有成,在国家危难时刻,以完美人格魅力,力挽狂澜,一举平叛成功,改变了厄境,由“三立(立德、立功、立言)”而奠定了千古圣人的地位。可见,人格至关人的生活方式、事业和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