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凯靠装疯卖傻保命

2022-10-18    作者:耿 勇

袁凯,字景文,号海叟,明初诗人,人称“袁白燕”。

少年时,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与大诗人杨维桢一起用餐,间隙有人赋诗《白燕》一首助兴,众人皆拍掌称赞,唯有袁凯自言自语道:“诗虽佳,未尽体物之妙。”大家望着这位稚气未脱的少年,很是不满。只有杨维桢谦和地转过脸来,问小袁可否会作诗。袁凯不假思索,昂着头深情地吟出一首《白燕》诗:“月明汉水初无影,雪满梁园尚未归。”老前辈杨大诗人大为赞赏。

朱元璋登基后,发了两道诏书,第一道诏书是命令地方官吏荐举本地达贤。第二道诏书是命令苏州吴地的富户、士绅、文士迁徙到他老家凤阳去。老朱的骨子里,对江南文化名人怀有仇恨,即使有江南人去南京履职,也是没有好果子吃的。

袁凯博学多识自然不用说,关键是他在元末还做过府吏,有从政经验,不会像其他老学究那样认死理,“一根筋”,宁可去凤阳苦地方安家,也不愿为新王朝做事。他很识相,洪武三年(1370年),袁凯被荐授为御史,屁颠颠地想给朱家王朝干点事。

南京的秋天,金风送爽,丹桂飘香,景色宜人。也就在这个景美如画的秋天里,刑部报审一批案犯的判刑名单,朱元璋审批后主张全部处死。后又派袁凯将这些名单送到太子朱标那里复审,太子仁慈厚道,主张减轻刑罚,宽大处理。袁凯向朱元璋做了汇报,不料,朱元璋反问:“朕与太子孰是?”袁凯眉头一皱,计上心来,想出一个双方都不得罪的好说法,从容地回答道:“陛下法之正,东宫心之慈。”这个回答,如果在其他皇上那里,此处可以“点赞”。朱元璋因心里有疙瘩,他恨吴人秀才,认为袁凯在耍滑头,将其关入监狱。袁凯在狱中绝食三天后才被释放。上朝时,朱元璋见他,便鄙视地说:“是持两端者。”

袁凯这时感到,自己离首身分离不远了,于是装疯卖傻。朱元璋不相信,让人用木锥子锥他。为了活命,袁凯佯装无知觉,忍住疼痛,不吭一声。这与当初司马懿装染上风痹,曹操派人夜往密刺之,司马懿坚卧不动如出一辙。为演得逼真,袁凯自己戴上锁链,胡唱乱喊。朱元璋这才半信半疑,免去他的死罪,赶他回了松江老家。

没过多久,疑心很重的朱元璋,又派锦衣卫悄悄潜入松江,乔装打扮,暗地里观察袁凯的一举一动,见袁凯在猪圈里吃猪粪,回去禀报皇上,这才躲过一劫。其实,袁凯也是聪明过人,早有防范,预先“使家人以炒面搅砂糖,从竹简出之,状类猪粪”,然后“匍匐往取食之”。

朱元璋如此这般地憎恨吴地文人才子,也是事出有因的,说起来与张士诚有关。张士诚占了江南这块得天独厚的风水宝地,轻徭薄赋,政通人和,他本人得到吴地人的拥护,有很高的威信。以至于后来徐达率兵攻破松江府城时,百姓中仍旧流传民谣“死不怨泰州张”。为此,吴地才子们付出了血的代价。杰出画家陈汝言,元末曾为张士诚参谋,明洪武初,曾在济南做官,后坐事被杀,临刑从容作画。“吴中四杰”被全部干掉,只是死法不同:高启被腰斩;杨基被罚服劳役累死;张羽被绑起来扔到江里;徐贲则是被斩首示众。

袁凯算幸运的,靠装疯卖傻得以善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