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叔同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是学术界公认的通才和奇才。说到他,大家都会想到他在二十世纪初创作的歌曲《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其实,这首歌的旋律取自一首美国歌曲《梦见家和母亲》,而他填了歌词。所以李叔同是第一位把西方通俗音乐介绍到国内的音乐人。
李叔同天资聪慧,从小受过良好的教育,也曾试图通过科举考取功名,但屡试不遂。以后他在上海南洋公学(今交通大学的前身)学习,受教于蔡元培门下。蔡先生的美育思想,对他影响很大。
1905年,李叔同编辑出版了《国学唱歌集》,其中的《祖国歌》《我的国》《哀祖国》《大中华》等歌曲,旋律优美,歌词感人,是中国中小学第一部爱国主义音乐教材。他还主编了中国第一本音乐刊物《音乐小杂志》,介绍西洋音乐,竭力提倡音乐的社会教育功能是“琢磨道德,促社会之健全,陶冶性情,感精神之粹美”。
25岁那年,李叔同东渡日本留学,他是中国第一批学习西洋绘画和音乐的留学生。
留学期间,李叔同还发起成立了“春柳社”,此社是艺术界公认的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话剧团体。那年春柳社为国内徐淮水灾赈灾义演话剧《茶花女》, 叔同亲自扮演茶花女玛格丽特,这是中国话剧演出的最早实践。后来他又出演《黑奴吁天录》,皆大获成功。
几年后,李叔同学成回国,被浙江第一师范学校聘为美术音乐教师。学校按照他的要求建造了两个专用教室:一个是图画教室,开有天窗,两边的玻璃窗上挂着落地窗帘,室内摆放着几十个从日本购置的石膏模型。另一个是音乐教室,里面摆放着两架钢琴和五十多架风琴。这样的教学设施,在当时的中国是第一流的。
李叔同先后开设了素描、油画、水彩、图案、西洋美术史、写生等课程。中国的美术教育一向是按照临摹画帖的学习模式进行的,叔同是第一个要求学生搞室内室外写生的教师,他还开创了裸体写生,也是中国第一个编写《西方美术史》《石膏模型用法》等教材的人。他还指导学生编制《木版画集》,是中国现代版画艺术最早的作者和第一位倡导者。
教学期间,李叔同还加入了西泠印社。之后又与友人组织成立了“乐石社”,从事金石研究与创作,叔同被选为第一任社长。他还是第一位自撰自书佛教对联集《华严集联三百》的佛学家和书法家,第一位重新兴办泯灭了八百余年最难修的唐朝南山四分律宗,在中国佛教艺术史上有着不可动摇的重要地位。
李叔同一生创造了如此多的“第一”,这是空前绝后的,是一个真实的“天才神话”。有位名人说过:一个伟大的时代需要巨人,也能创造巨人。李叔同之所以能成为一个文化巨人,与他身处于一个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密切有关。具体说是欧美文化艺术的输入,是伟大的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是蔡元培美育思想的熏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而他自身又有极其丰富的阅历和无比聪颖的天资。古今奇才,天下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