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时的徐蕴华
今年10月10日,是辛亥革命111周年纪念日。不由想起了鉴湖女侠秋瑾生前有刎颈之交的闺蜜徐自华和徐蕴华姐妹俩。其后人中,徐蕴华的外孙女婿徐永昌仍健在,今年已是96岁的耄耋老人了。笔者曾与徐老同在杨浦区昆明中学教学。
盛夏七月的一天,我来到杨浦区韵都城徐永昌的寓所访谈。徐永昌老师特别介绍了外婆徐蕴华生前保存的一件宝爱之物。他拿出一张照片说,这是一只小姐用的香篮,小巧而精致。连提梁高34厘米,篮体面积为23厘米见方,高为25厘米,呈八角形,篮壁用极细的竹篾编成,周边的竹框刻有回纹图案,八个角用黄铜包裹着。篮盖上是阳刻的“和风甘雨”四个黑色的寸方楷书。掀开篮盖,内分两格,朱红色。篮柄的两边是暗八仙的图饰,盖边有一个扁孔,可插一根26厘米长的钉状铜扁插销,前端处有一个圆孔,可以上锁。由于主人的精心保养,香篮虽经岁月的沧桑,但品相完好无损,赭红色的篮体,泛出黝黝的包浆。徐老师还说,这应该是姨婆徐自华当年在浔溪女校当校长时,送给外婆蕴华的礼物,小香篮一直伴随着外婆。
徐老动情地说,秋瑾在1905年从日本回国,经挚友吴芝瑛介绍到浔溪女校任教。校长徐自华十分仰慕秋瑾,有一次,去住处看望她,发现秋瑾在帐中暗暗饮泣。徐自华心中担忧,问道:有恙乎?思家乎?思亲乎?忧国乎?每问一句,秋瑾或沉默不答或摇首否认,拭泪不止。徐自华忽然顿悟:“今日三月十九,乃前明亡国之期,子得毋感触于此乎?”秋瑾握着徐自华的手:“慧哉子也!既解此,胡不与我同志?”
徐蕴华对老师秋瑾也十分敬仰,侍奉愈恭。在秋瑾教导下,她关心国事。姐姐先经秋瑾介绍加入同盟会、光复会。时隔一年,徐蕴华也加入了。1906年,秋瑾创办《中国女报》因缺乏经费而不能出版,自华、蕴华姐妹俩慷慨解囊,捐款1500银元。秋瑾回绍兴主办大通学堂,组织光复起义,因军饷匮乏,她俩又典尽妆奁饰物得黄金约30两,悉数资助起义军,秋瑾为之动容,感慨万千,当即脱下珍贵的翠钏回赠徐自华留念。 1907年7月15日,秋瑾在绍兴轩亭口殉难。家族慑于清廷的淫威,不敢领尸。姐妹俩闻讯悲愤填膺,悲愤之余,徐自华往事历历,在浔溪女校时,秋瑾携姐妹俩经常外出游玩,赋诗唱和。一次,她们来到著名的西湖参观时,秋瑾在岳飞墓前徘徊良久,不肯离去。在岳王墓前,两人谈到了舍生取义的话题时,徐自华问:“你是打算死后葬在这里吗?”秋瑾答,能葬在精忠报国的岳王墓旁自己便此生无憾。徐自华立即问道:“如你死在我前,我定葬你于此;如我先你而死,你可否也把我葬在这里?”秋瑾当时笑答:“那可要看你我谁能先占到这个便宜了。”
秋瑾的闺蜜吴芝瑛亲自来到浙江,找自华与蕴华,共议冒死“偷运”烈士遗体葬于西湖畔计划。1907年冬,冒叛清灭门之罪,风雪渡江,日潜夜行,屡经波折,将秋瑾灵柩运抵杭州,购地立碑葬于西泠桥畔,以遂秋瑾遗愿。1908年9月,清巡查御史常徽到杭州发现秋瑾之墓,特别是墓碑上镌刻“呜呼!鉴湖女侠秋瑾墓”的题词,大发雷霆,即奏准朝廷平墓。姐妹俩与吴芝瑛闻讯,冒死星夜盗碑珍藏,徐蕴华被清巡逻兵开枪击伤。以后,每逢清明及秋瑾忌日,徐蕴华都会提着装有香烛的小香篮,拜谒秋瑾烈士之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