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上海通志馆

2022-09-22    作者:周允中

1949年前的上海通志馆,是全国最早的方志馆之一。馆址设置在法租界萨坡赛路(今淡水路)291号,这是一栋红砖砌成的三层洋房,前面有一块绿茸茸的草地和果实累累的葡萄架。该馆成立于19327月,柳亚子为馆长,该馆成立之后,先后出版了各种专门的期刊有十来种。

通志馆内分为编辑室、藏书室、档案室、展览室等几个部门,通志馆的编纂主任徐蔚南,早年毕业于上海震旦大学,留学日本多年,回国以后,曾经在世界书局任职,主编过ABC丛书,除了担任通志馆主编,还兼任董事会董事,上海市年鉴委员会主席,主编的《上海通》周刊,内容主要是介绍上海的历史和现状,周刊附在《大晚报》里,一并发行。他还担任过复旦大学、暨南大学教授,解放后曾经出任上海市文献委员会副主任。

通志馆底楼大厅是会议室。进入会议室,除了发现中间放着一张铺着白布的长条桌之外,墙壁四周挂满镜框,里面镶嵌着上海工部局历年来发行的一整套邮票,清朝上海各个衙门、官厅的印章,一张上海监生的执照,三枚小刀会铸造的铜钱。还有一张中国第一次发行的、信成银行的一元钞票,是三色石印的。

二楼有三个大房间是编辑工作室和资料收藏室,所有的文件分门别类,整整齐齐地摆放在玻璃橱柜和书架上。工作人员默默无声,埋头干着自己分内的工作。

编辑一部上海的志书,不像编辑一本书籍那样简单,等于是上海的一部百科全书,也不是少数人能够完成的,取材的正确丰富,搜罗鉴别;编辑的去芜存精,审查校勘和文字清晰、富瞻。这几种特点,是必须一一认真做到。

另外《上海市通志》,也可以说是中国志书之中的一大创作,光档案收集,就有诉讼案件一千余件,各个团体的征信记录二百余种,城墙碑帖以及上海沿革地图近百张,光是把几十年来《申报》中有关上海的新闻,做成卡片索引就有一万多条,可见工作之艰巨和繁复。

有鉴于此,编辑方面采取分工合作的方法,每人专门研究某个部门;徐蔚南负责上海的沿革和概述,其他人分别任地理人文、农林牧副渔、租界、商业、军备、宗教,党务、政治、法制,外交,交通、风土、教育、财政金融、工业、文艺和人物的编纂。

编辑胡道静当时刚刚从上海持志大学毕业,负责分编上海通志的新闻、文化、竞技、交通、宗教诸部,还负责社会、事业、大事记等的编写。对旧上海的通志编写,厥功至伟。他解放后曾任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第一编辑室主任,上海人民出版社编审,国务院古籍整理小组成员,曾经被评为世界科学史通讯院士。

《上海市通志》初稿完成后,大部分陆续印成期刊和小册子予以发行,还出版了《上海市年鉴》一厚册,有180万字,是一部完美实用的年鉴,文字和表格并用,数字统计精确,各项事业调查有根有据,书末附有上海名人录,内有姓名、籍贯、年龄、职业、住址等,是一部社会交际必需的参考书。

据蒯斯曛先生在《关于上海市通志馆期刊》一文中提及:柳亚子先生担任馆长期间,是在1933年到1935年,共出版了八本《上海通志馆期刊》,每本印刷500本,是非卖品。还出版了《上海研究资料》和《续集》。后来因为抗战爆发,上海通志馆不得不予以解散。

现在的上海通志馆,馆址在华东路4111号,建筑面积约5860平方米,楼高六层,各类地情资料两万多种,设有管理部、编研部等六个部门,与当年旧中国的上海通志馆相比,已经是不可同日而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