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之雅称

2022-09-20    作者:贡荣党

“万壑泉声松外去,数行秋色雁边来。”宋代诗人张炎的这一句诗,道出对秋景的无限热爱。由此不难理解,在“露凝干片玉,菊散一丛金”的秋天这样一幅充满诗意的画卷上,古往今来人们何以不惜笔墨,勾画并赋予秋天之独特的称谓。

与春天有“三春”、夏天有“三夏”之称一样,秋天亦有“三秋”一说。古时七月为孟秋,八月为仲秋,九月为季秋,合称“三秋”,代指秋天。唐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就有“时维九月,序属三秋”之句。而我们常说的“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中“三秋”就另当别论了,其并不是指“秋天”,一秋三月,三秋为九月,这里有时间很久远之意。同样,对“九秋”一说,则是因为整个秋季为90天,共分九旬的缘故。晋张协的《七命》诗中就有这样的表述:“唏三春之溢露,溯九秋之鸣飚。”这里的“九秋”也不能仅从字面上理解为“九个秋天”的意思。

此外,古代以九为金的成数,秋属金且气和,所以称秋季为“九和”。《管子·幼官》曰:“九和时节,君服白色,味辛味,听商音。”尹知章注:“金成数九,金气和,君则顺时节而布政。”而秋天又有“九旻”之称,盖因“秋为旻天”(《尔雅·释天》),“旻”者,秋季的天也。

“秋属金”则从古代五行之说,故称秋天为“金天”,如唐王维有诗:“金天净兮丽三光,彤庭曙兮延八荒。”也称“金秋”,如清魏源《华山诗》之一:“金秋严肃气,凛然不可容。”又叫“金素”,如谢灵运诗:“述职期阑暑,理棹变金素。”唐李善注:“秋为金而色白,故曰金素也。”

“秋属金”而色白,秋天又称“素秋”,如杜甫《秋兴》:“瞿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也叫“素律”,前蜀韦庄《三用韵》:“素律初回驭,商飙暗触襟。”又称“素节”,如欧阳修《水谷夜行寄苏子美》诗:“我来夏云初,素节今已届。”还有“素商”之称。《尔雅·释天》有“秋为白藏”的记载,这是因为“气白而收藏万物”,故秋天又被称作“白藏”。

传统民族调式常用的主音有五个,即宫、商、角、徵、羽,古时以此“五音”配合四时,商为秋。商音凄厉,与秋天肃杀之气相应,秋天故名“商秋”:“商秋肃其发节,玄云霈而垂阴。”(晋陆机的《行思赋》)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又称“麦秋”。那斑斓的色彩与蓝天、白云、山川、河流构成一幅醉人的秋日画卷,一派安泰吉祥的景象,所以秋天又被称为“泰秋”,《管子·山至数》:“泰秋,田谷之存予者若干,今上敛谷以币。”

何以将秋天称之为“西陆”,则可见《隋书·天文志》中的表述:“日循黄道东行,一日一夜行一度,三百六十五日有奇而周天。(日)行东陆谓之春,行南陆谓之夏,行西陆谓之秋,行北陆谓之冬。”这里将秋天称为“西陆”的意思也就非常明确了。而将秋季称为“西颢”,则是应了“西方曰颢天,秋位在西”的说法。

“自古逢秋悲寂寥”,秋季的肃杀、悲凉之气,从而“凄辰”“凄序”“萧辰”等又成为秋季的代名词,我们从“叶黄凄序变”(周庚信《和颖川公秋夜》) “千念集暮节,万籁悲萧辰”(唐岑参《暮秋山行》)等诗句中便不难找到相关描述。像这样反映秋天季节特征的雅称还有不少,譬如:爽节、清秋、瓜秋、高秋、霜天、霜日,等等。

秋天虽是短暂的,但秋的清美和丰实,总是令人充满期待,但秋天的种种称谓,却谱写出了一首秋日悠扬舒缓的长调,将最美好的景色永留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