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靖基
1979年9月22日,上海市工商界爱国建设公司正式成立。图为爱建公司成立大会在上海展览馆举行,刘靖基、唐君远、杨延修(右起)等在主席台就坐。
刘靖基老先生是中国老一辈民族工商业者的杰出代表,著名爱国人士和社会活动家,曾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名誉副主席、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委员会顾问等。他也是中国改革开放后首家民营企业——上海市工商界爱国建设公司,以及全国唯一一家冠名“特种”的基金——上海工商界爱国建设特种基金(今上海工商界爱国建设特种基金会)的主要创建者。爱建公司与爱建特种基金会都是承载刘靖基先生一生家国情怀的重要载体和延续,两者一脉相承,并始终以“爱国建设”为宗旨。
刘靖基与爱建特种基金会的创建
1979年1月邓小平邀请在京的原工商界“五老”胡厥文、胡子昂、荣毅仁、古耕虞、周叔弢吃火锅,提出“要落实对原工商业者的政策”,发出“钱要用起来,人要用起来”的号召。刘靖基等老一辈工商业者迅速响应,他们从“实业救国”“民主建国”中走来,在迎来改革开放后,又义无反顾地投身到“爱国建设”中去。1979年9月22日,以刘靖基等为代表的老一辈工商业者和部分海外人士1000余人共同集资5700余万元,创建了中国改革开放后首家民营企业——上海市工商界爱国建设公司。
爱建公司的横空出世,打破了“文革”以后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一统天下”的局面,开创了民营企业的先河,可以说是改革开放的先行试验。经过反复酝酿,老工商业者们决定不用“股份制”“股东”的名称,而大胆求新用“认款制”“认款人”名称,并将公司性质定位为集资经营的社会主义性质的企业。爱建公司创设的认款制在分配方式上另辟蹊径,约定认款人按照银行5年存款利率计算,只拿利息,不分股利,并且每隔5年可以收回认款,公司的盈余用于不断扩大再生产,继续发展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也就是秉持“爱国建设”的宗旨。这是老一辈工商业者在吸收现代企业制度精华的基础上,通过糅合他们的政治智慧而设计的一项符合时代需求的企业制度。它的诞生和多年实践,为20世纪80年代上海股份制的破壳而出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积极的启示,也为国内企业实行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造树立了标杆。
到了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 “认款制”中资金短期性和经营业务需要长期性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爱建老一辈工商业者睿智地意识到,摒弃认款制,实行股份制是公司改革的必然选择。
1986年12月,爱建公司着手酝酿实行股份制改革。1988年1月25日,刘靖基董事长在董监事联席会议上提出了“改制股份制势在必行”的原则意见,并通过当年5月30日举行的董监事联席会议讨论,作出了“实行股份制是公司改革的方向,授权董事长、副董事长责成专门小组研究制订各种可行方案,酝酿进行此项工作”的决议。
在推进过程中,刘靖基为爱建公司顺利改制殚精竭虑。根据必须妥善处理爱建公司历年积累的自有资金的实际情况,在当时没有任何可参考依据的前提下,提出既不能将此项积累分散归个人所有,也不能简单地转为新的股份公司的公积金,亦不宜上缴国家转为国有,而是通过董事会作成决议,拨出4500万元建立“爱国建设基金”的研究思路,后经有关部门及有关人员充分研究,逐步形成了成立基金的共识。
此后,刘靖基董事长多次向市领导汇报公司改制股份制的意向和愿望,得到了市领导的大力支持。1989年9月12日,爱建公司召开二届八次董监事联席会议,决定成立“爱国建设基金”(即后来成立的“爱建特种基金”)。用“爱国建设基金”投资于拟改制的爱建公司,成为爱建公司的主要持股人。
在刘靖基董事长直接领导下,爱建公司对公益基金的来源和用途进行了有益探索,提出此项基金与原爱建公司及其认款人相分离,独立存在,属于社会公有性质,与一般公益基金相近,其所有权归“基金理事会”。爱建特种基金属于非公募基金会,为非营利性法人。首期非公募基金由爱建公司历年的积累人民币4500万元捐赠而来,后续非公募资金来源将为上市公司的分红,并形成有关报告呈报上级有关部门。在时任上海市副市长庄晓天的具体关怀、指导下,经上海市政府召开专题会议协调,1991年12月5日,上海工商界爱国建设公司向上海市对外经济贸易委员会、上海市经济体制改革办公室、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上海市财政局四家单位提交《关于申请成立“上海工商界爱国建设特种基金”的报告》。1992年1月11日,上海市对外经济贸易委员会等四家单位联合批准同意,下发《关于成立上海工商界爱国建设特种基金的批复》。9月12日,爱建特种基金正式成立,刘靖基先生担任首任理事长。
1993年1月8日,上海市民政局下发《关于同意成立上海工商界爱国建设特种基金的批复》,准予登记并颁发上海市社会团体法人登记证,注册资金4500万元。业务范围包括组织国内外学术交流、经营管理人才的培训,资助科研成果转化生产力,发放教育奖金,保证种子钱的保值增值等。
1992年9月,上海市工商界爱国建设公司发行股票改制为上海爱建股份有限公司,并于1993年4月6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爱建公司改制上市以后,爱建业务得到快速发展,经济效益大幅增长,成为了一家颇具知名度的综合类上市公司,先后入选“道琼斯中国88指数”“上证30指数”等样本股。
2015年8月31日,上海爱建股份有限公司更名为上海爱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爱建特种基金投资于爱建公司作为发起股东和控股股东,成立以来获得了较为可观的股份分红收入,用于基金的慈善公益事业。2005年4月,爱建特种基金更名为上海工商界爱国建设特种基金会。
刘靖基老先生用舍我其谁的大担当、不同凡响的大智慧探索创建了中国唯一标有“特种”二字的上海工商界爱国建设特种基金,这种以“特种基金”形式投资于上市公司作为发起股东和控股股东的做法,走出了一条非公募社会公益基金的新路子。长期以来,爱建特种基金会与爱建公司共同传承发扬“爱国建设”精神,继续为上海的繁荣振兴、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贡献力量。
刘靖基老先生创建爱建特种基金会的非凡意义
1979年,77岁的刘靖基创建爱建公司,1992年,90岁的刘靖基又创建爱建特种基金会,刘靖基老先生以“老牛明知夕阳短,不用扬鞭自奋蹄”的精神,矢志不渝地践行着“爱国建设”的崇高使命。
1.彰显了爱国主义的大情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以刘靖基为代表的老一辈工商业者,抱着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以一种“报国之日苦短,报国之心倍切”的爱国主义大情怀,扛起了“爱国建设”这面大旗,在有生之年紧随改革开放大潮,投入国家“四化”建设宏伟事业,投身创建爱建公司及爱建特种基金会,体现了他们这一辈人的爱国主义的大情怀。
早年,刘靖基抱着“实业救国”梦想,从20世纪30年代起在常州、上海等地兴办企业。1949年,他从香港飞回上海迎接解放,开始了后半生“跟党走,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政治选择。爱建公司成立时,刘靖基回答记者提问时说:“我们公司的名称,就说明了公司的宗旨。这就是爱国建设,不是以私人盈利为目的。”在刘靖基的领导下,爱建特种基金会在爱建公司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的同时创立。
2.彰显了统战工作的大格局
刘靖基老先生曾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全国工商联副主席、名誉副主席,民建中央常委、顾问,民建上海市委与上海市工商联主要领导,谙熟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广泛政治联盟。爱建公司就是在中共上海市委统战部的领导下,在刘靖基担任民建市委主委、市工商联主委期间,由民建上海市委与上海市工商联倡议,以刘靖基为首的筹备小组领导下创立的。
爱建特种基金会在政治上始终接受中共上海市委统战部的领导,在理事会人选安排方面接受其指导,民建在爱建公司设有基层组织,曾在爱建特种基金会重要岗位任职的郭秀珍、杨延修、荣鸿仁、宗之琥、王仁中等同志,都历任民建上海市委或上海市工商联的领导,而爱建公司是上海市工商联第一家直属企业会员,在上海市工商联岗位上退休的部分老同志又到爱建特种基金会担任理事会领导或监事会领导,相互之间互为融合。
3.彰显了热心公益的大作为
根据刘靖基的意见和要求,对外,一方面爱建特种基金会发挥保值增值功能,将爱建公司捐赠的4500万投资爱建公司,作为其发起股东和控股股东,认购发起法人股4500万股,占总股本比重为30%,1997年分配后的股本数为8580万股,占股权的比重为25.95%。爱建特种基金会行使股东权利,选派理监事担任爱建公司董监事,依法行使董监事的权利与义务,促进爱建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1993年到1997年底,特种基金共资助爱建公司300多万元,其中用于爱建公司人才培训费用占比2/3左右,有效提升了爱建公司人才素质,不少接受过培训的人才担任了爱建公司及子公司的中高级管理人员,他们在经营管理岗位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理事会领导下的专门机构咨询委员会对爱建公司进行系统的或专题的调查研究,将收集的市场信息分析及了解与调查的市场情况提供给爱建公司,为爱建事业的发展提供咨询意见等。爱建公司1993年4月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后,按照刘靖基董事长提出的“用好股东的每一分钱”要求,稳中求进,开拓业务,进入了快速增长的轨道。
另一方面发挥爱建特种基金会慈善功能,开展社会公益活动,1992年-1997年4月,爱建特种基金会资助的公益项目主要类别有社会文化教育事业、社会科技事业、社会福利事业和其他公益事业。如给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交通大学管理学院爱建奖教奖学金,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上海外贸学院爱建奖学金等共计资助资金132万元;对中共上海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大力培养100名45岁以下高校学科带头人、1000名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的任务,共资助资金47万元;与同济大学、复旦大学、交通大学、中国纺织大学四所高校的四个科研项目签订合作协议,共资助资金38万元,四个项目均通过成果鉴定;1993年到1999年,对上海市老年基金会、上海市红十字会、上海市慈善基金会等社会福利事业和其他社会公益事业共捐助354万余元。
对内,爱建特种基金会积极为老一辈工商业者继续弘扬“爱国建设”传统提供有利条件,在爱建特种基金会理事会的人选安排上考虑包括爱建系统有关人士、上海市和海内外工商企业界知名人士以及其他有关方面人士,如曾担任基金会理事会领导或监事会领导的唐君远、杨延修、郭秀珍、王仁中、张春申、宗之琥、杨铨谟、陈元钦、王洪昌、贝竹韵等,都曾是上海和海内外工商企业界知名人士。
(作者系现任上海工商界爱国建设特种基金会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