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早期结婚照

2022-08-18    作者:孙孟英

  

图片3.jpg


       王开照相馆拍摄的上海“第一届集团婚礼”照


  中国的照相业,是由西方洋人传入而兴起。1839年,法国政府从照相发明人路易·达盖尔手中买下发明专利,并对全世界发布照相技术,由此照相行业出现。

  1851年,法国商人摄影师李阁郎来到上海,在英租界汉口路上开设照相馆,这成了上海第一家西洋人专业摄影企业。洋老板李阁郎在经营拍摄艺术照业务的同时,又推出拍摄结婚照的服务项目。他邀请了在英租界内的男女洋朋友捧场,为他们免费拍摄各种姿态的结婚照。照片印出来之后,李阁郎挑选了一些漂亮、清晰、神态大气的结婚照陈列在照相馆的橱窗内或挂在店堂的墙上,供顾客欣赏,以此吸引与招徕顾客。照片中的洋人新郎西装革履,头戴礼帽,手握白色手套,一副绅士气派;洋人新娘头披薄如蝉翼的雪白细纱,隐约罩住卷曲涌浪的黄色秀发,体态丰腴饱满、高挑婀娜、美艳妩媚。照片中新郎、新娘,或柔情依偎相拥,或甜蜜相抱亲吻,或含情脉脉双眼对视,这奇丽温婉的画面展示在世人眼前,使生活在闭塞、落后国度里的华人看得恍惚迷离,如梦幻一般好奇。当时有文人这样记载道:洋物(指照片)如世外横空飞来也,其艳倾城,其魅倾国,其奇怪哉。

  到了20世纪初,洋人拍结婚照有了变化,改变了拍照必须在玻璃影棚里靠采用自然光的方法(靠自然光在玻璃湿片自然感光,照片层次感不强),而是靠灯光拍结婚照,这样拍出的结婚照立体感与层次感都很强。这期间华人逐渐开始接受拍结婚照这一“新事物”,特别是一些早期留洋归来的海归派及在洋人的洋行里工作的华人也爱上了拍结婚照。1907年5月27日上午,美国驻沪领事馆内花团锦簇,喜气洋洋,热闹无比,在领事馆的大门口,停放着一辆扎彩的豪华高级马车,马车旁站着一对对、一群群身穿各种各样漂亮礼服的洋人,他们是来参加一场华洋跨国婚礼的贵宾。新娘是慈禧太后的女秘书、女管家及女外交官裕德龄,曾随外交官父亲裕庚在日本与法国生活过;新郎是一个高个子、蓝眼睛、黄头发的洋男子,名叫撒迪厄其·怀特,是美国驻沪副领事。新郎新娘坐在婚礼马车上沿着外滩来到了南京路上的耀华照相馆,拍摄一组婚纱照。这是中国女性较早敢抛头露脸的“大胆壮举”,引来路人的围观。

  到了20年代,上海华商开设的照相馆越来越多,华人中拍结婚照的新郎新娘也增多,其中1927年蒋介石与宋美龄婚礼中拍摄的“西式结婚照”被刊登在各类媒体上之后,进一步起到了“引领”拍结婚照的作用,青年人视结婚拍结婚照为一种时尚与文明。1934年,全国发起了“新生活运动”,改良落后的社会风气,婚礼作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也必须改革,消除传统婚礼繁琐、奢华与铺张浪费的不良习俗。1935年4月3日,上海举办了“第一届新生活集团结婚典礼”,共有57对新人参加,这种场面大、价格低、规格高的大型集体婚礼,很受当时青年人的青睐,特别是婚礼现场拍摄的“集体结婚照”以新人多、气势大而深受新郎新娘们的喜欢。由此,上海开始流行在婚礼现场由新人与参加婚礼的亲朋好友在一起拍摄“婚礼集体照”,以此作为对美好时光的见证与留念。

  随着欧风美雨的不断“西风东渐”,在上海无论是有钱家庭的孩子结婚,还是普通家庭的孩子结婚,都要拍摄结婚照,把拍摄结婚照作为一种文明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