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先人:慧眼照彻大乾坤

2022-08-16    作者:徐信虎

图片5.jpg

简 仪


  我们的祖先以他们深邃睿智的目光投射到了遥远的宇宙空间,对浩瀚无垠、神秘莫测的苍穹有着极大的兴趣,而且作出了非凡的建树。

  我国古代有世界上最丰富、最系统的天象观测记录。《竹书纪年》中载有夏桀十年(约公元前 1580 年)“夜中星陨如雨”,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关于流星雨的记载。

  商代甲骨文中还有世界上最早的关于日食、月食和新星等的记载,商代甲骨文中已采用干支记日法,商代制定的历法中已有闺月。

  周代已用圭表观测日影来确定季节,用刻漏(亦称漏刻)来记时。这两种仪器在我国古代沿用了很长时期。

  西周时已用二十八宿(我国古代把天上某些星的集合体称为宿)来划分周天。中国人很早就注意观察天象。古书上关于夏朝时流星雨和日食的记载,是世界天文史上最早的记录。春秋战国时期,天文学已取得了相当高的成就。鲁国的天文学家在对天象的观测中,观测到 37 次日食,其中 33 次已被证明是可靠的。现在世人通称的哈雷彗星,早在公元前 613 年就被载入鲁国史书《春秋》中,这是世界上关于哈雷彗星的最早的记录。

  这一时期还出现了天文学专著,楚国人甘德著《天文星占》八卷,魏国人石申写了《天文》八卷,后人将它们合为一部,称《甘石星经》,这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天文学著作。书中记录了水、木、金、火、土五大行星的运行情况,以及它们的出没规律。书中还记录了800 个恒星的名字,有 121 个的位置现在已经被测定。甘德还用肉眼发现了木星的卫星,比意大利天文学家伽利略在 1609 年用天文望远镜发现该星早2000 多年,石申则发现日食、月食是天体相互掩盖的现象,这在当时也是难能可贵的。为了纪念石申,月球上有一座环形山就是用他的名字命名的。

  在敦煌石窟中所发现的公元 940 年左右的星图上,绘有一千三百五十多颗星,绘制的方法与现代所用的麦卡托圆简投影法相似(星图已于清末被帝国主义分子盗走)。西方在公元1608 年发明望远镜以前的星图最多只有一千零二十二颗星。

  1280 年,元代王恂(1235年 - 1281 年)、郭守敬(1231年 -1316 年)等制订《授时历》时,根据实测校正了许多天文数据,计算方法也有创造。《授时历》施行了一百六十四年,是我国古代最精确和使用最长久的历法。郭守敬等人还创制了“简仪”(由浑仪改进、简化而成)、“仰仪”(观测太阳位置和日食的仪器)等十多种天文仪器,其中简仪比西方丹麦天文学家弟谷的同类仪器早三百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