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的“三把刀”

2022-06-16    作者:周曙明

江苏扬州的“三把刀”(指菜刀、剪刀和扦脚刀)早已名闻遐迩,其实上海浦东的“三把刀”,也同样声名远扬。

浦东的第一把刀要数“泥刀”。“泥刀”是造房子匠人师傅的主要工具。清朝光绪年间,上海浦东蔡路乡杨家有个孩子叫杨斯盛(号锦春,1851年-1908年),幼年父母双亡,生活窘迫,童年就拜师操起“泥刀”,学做“烂泥水匠”。但斯盛人穷志不短,熬辛吃苦学生意,到三年满师,已有了一身好技艺,来到浦西帮人家砌砖造屋。

上海江海北关建榷署(相当于现在的税务局),因设计款式新颖、工艺要求极高而使众多师傅视为“烫手的山芋”,不敢贸然接手。杨斯盛一看图纸,心中便有了底,“斗胆”揽下了这“瓷器”活。等到了工程竣工,国人瞩目,西人叹赏,于是杨斯盛名声大振,被誉为大师,业务日盛。接着又承建了上海滩的中国银行大楼、汇中饭店(和平饭店南楼)、杨浦发电厂……杨斯盛的“泥刀”出了名,“浦东的泥刀”在上海滩站住了脚根。后来浦东人又接手建造了美琪大戏院、国际饭店、美国领事馆、先施公司等众多的国内外知名建筑,浦东的“泥刀”随之闻名中外。

浦东的第二把刀是“菜刀”。据悉,早在上海开埠时,浦西各大知名饭店的掌勺师傅大多为浦东人。因乡下人称 “西菜”叫“大菜”,故人们把厨师叫做“大菜师傅”。而在这一行业当中,浦东施湾乡滨二村的施阿江(又名锦江)和冯金生尤受推崇,被称为“施阿江的刀功,冯金生的烧功”。何以施阿江的刀功名列在前呢,还得从头来说。施阿江出身农家,少年务农,吃尽苦头。20岁上才在有头面的亲戚推荐下,去拜南汇祝桥的名厨倪宝楼为师,自此从事烹饪50余年。他带的徒子徒孙至少在百人以上,个个像师傅一样,厨艺精湛,“刀工”更为引人注目,冷盘菜肴,道道功夫菜刀工精细,厚薄划一,造型别致。浦东的“菜刀”名扬上海滩。

这浦东的第三把刀,当称裁缝师傅的“剪刀”了。1911年,金桥乡金鸿翔自小拜师刻苦学习裁缝,技术日进,满师不久,就很快成为了“小老师傅”,尤其是他的裁缝剪刀,裁出衣样合身匀称,为大家盛赞。只要他看见人样,毋需用尺,就能看着客人的身段当场剪裁,缝制出的衣服不大不小,不长不短,尤其受到女顾客的青睐。

民国6年(即1917年),金鸿翔在上海闹市区的原址静安寺路(现南京西路)创办了一家专营女式服装的“鸿翔时装公司”,后来又在南京东路开设了分号,专营中西女式时装衣。设计、裁剪、制作的成员都是金鸿翔的徒子徒孙。因所做女装的式样中西结合、做工精细而被誉为“女装之王”,受到许多时髦女郎的垂青。当年宋氏三姐妹,电影明星胡蝶、阮玲玉等都曾请金师傅做过旗袍。“鸿翔”公司裁剪缝制的中式“绵绣礼服”曾在美国芝加哥举办的国际博览会上荣获“银质奖”。著名人士蔡元培欣然为该店题词“国货津梁”;孙中山先生夫人宋庆龄的题词是“推陈出新,妙手天成”。浦东“金剪刀”由此而来。如今,上海“老鸿翔”也是名扬海内外的“百年老店”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