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湾机场
殷行镇图
上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我见识到的地处上海市东北角一隅的殷行路老旧不堪,狭窄就像乡村的机耕路,而且不长,东起军工路,西至世界路,也就公交车两站路的距离。
殷行路原来与明朝时期一位姓殷名清,字西溪(原松江府上海县人)这个大户有关。那是在明朝正德年间,即公元1505年至1521年间,殷清一度任上林宛录事,因嫌官太小没劲,便辞职返里,他看中衣周塘(当时黄浦江边土塘,即今军工路)内侧之地不赖,便择机开店经商,不料一炮而红,由于经营得当,所营商店很快连成一片,形成集镇——称为殷行。
起初,殷行镇东西一条街,长不及一里,发展至最盛时镇街集市有三里长。袁长河直贯其中。明、清乃至民国期间,殷行镇云集各大商号、银楼钱庄、酒店饭馆,大小商店40余家,早市寥寥,黄昏以后交易繁忙。凡茶、蔬、鱼、肉,均于隔日购备,虽盛暑亦然,夜市十分兴隆。与此同时,镇周围形成了10余个自然村,有丁家宅、朱家宅、奚家门、崔家浜、小浜口等。清代又形成马家宅,东、西黄家宅,田堵宅,陆丁巷等20余个自然村。
除了人气兴旺、繁华喧闹的市井景象,古镇上还建有葛尚书庙、白衣庵、玉泉庵、信民庵、鹅艬土地庙、江申土地庙、文昌阁等。可见当时人烟何等稠密!
自清朝乾隆以来,一直沿用原名,称“殷行镇”“殷行厂”“殷行乡”“殷行区”,如今为“殷行街道”,由此可见殷行历史的踪迹。
追溯殷氏园(殷家大院)的遗址,现今属于包头路北面东侧所在,清道光年间,由绅士杨春奎等捐建文昌阁等。再说殷清其人,为人仁厚,据史载,其富甲一方,且乐善好施。对贫困亲友和乡民,均热情相助,并乐于做慈善事业。明嘉靖元年(1522年),地方遭灾,饥民无数。殷清慷慨出粮6000担,赈济灾民;但又不愿显名邀功,便藉口传言:“我欲筑一土山于屋后,为我批送泥土者,可以换粮。”灾民知他的善意,纷纷前来背负肩挑,到麦收时节,土山筑成,灾民无一饿死。嘉靖四年(1525年),又逢天灾,殷清开仓济民,并出银数千两,招呼灾民为土山砌石植树,修筑亭台楼阁,使灾民又度过了荒年。此土山命名曰“依仁山”。
那么殷行作为一个兴旺的古镇,后来怎么会变萧条的呢?据史证,民国初期,农民还来附近垦荒,先后出现王宅、金宅、陆宅等7个自然村。到民国8年(1919年),利用衣周塘(土塘)基筑成军工路,由于腹地宽广,交通便利,殷行地区开始走向城市化。终于在民国10年(1921年)填土筑路,因为在殷行乡,故取名殷行路。
风云突变,20世纪30年代,日本悍然发动侵华战争,日寇从虬江码头登陆,沿途居民,惨遭杀戮。殷行镇及四周68个自然村,民房4903间,连同小学1所,庙宇、祠堂6处全部焚毁,沿江滩地被占为海军农场。日寇侵占殷行后,不仅毁坏依仁山,还掘墓盗宝,盗走了墓中的木乃伊,墓前的翁仲、石兽,还有明代著名书法家董其昌所书的石碑等文物。民国28年(1939年),侵华日军为扩大战争需要,筑建江湾机场,强行对古镇作毁灭性扫荡,可怜数百年的“殷行集镇文明”被日寇“烧杀抢”毁于一旦,终成一摊废墟!
抗战胜利后由国民党军队接管江湾机场,蒋家王朝对殷行路不屑一顾。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江湾机场成为人民空军的空伞机场。上海市人民政府对殷行路进行了全面整修,建桥造房,推进乡镇发展,让废墟重新焕发生机,于1960年10月成立吴淞区殷行路街道办事处。此后,殷行路于1964年曾划归杨浦区。1980年复归吴淞区,直至1985年4月,杨浦区殷行街道办事处建立,殷行路也理所当然地归属于杨浦区。后来,殷行路从世界路口向西延长到国权北路的工程如期推进,到2003年7月新江湾城街道正式建立时,崭新的殷行路已全部贯通,全长约4公里,道路宽畅平整,车行道宽15米,与非机动车道由灌木绿化带隔离,路总宽度24米,已名正言顺地成为杨浦东西走向的城市主干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