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杜鹃山剧照(1962年)
现代京剧《杜鹃山》,据同名话剧改编,话剧作者是王树元先生。我第一次读到话剧《杜鹃山》的剧本,是在1962年的冬天,它发表在北京出版的《剧本》月刊上。当时我还是上海戏剧学院的一名研究生。
剧本写1927年国民党反动派叛变革命后,湘赣边界一支农民自卫军揭竿而起,为首者是贫农乌豆。他们占据杜鹃山,自称“红军铁血团”。由于没有正确思想的领导,三起三落。乌豆与伙伴决定去找共产党,于是在毒蛇胆的刑场上“抢了一个共产党”——贺湘。其实贺湘正是上级党派来寻找铁血团的。贺湘担任自卫队的党代表后,用革命思想和党的政策对这支带有个人复仇和山头主义的队伍进行教育、整编,经历了种种艰苦曲折的斗争,终于消灭了地主反动武装,最后,贺湘与乌豆率领队伍奔赴井冈山。这个剧本具有传奇色彩,“抢一个共产党”构思奇特,剧本“党指挥枪”的主题鲜明,整个戏情节曲折跌宕,矛盾尖锐激烈。特别是成功地塑造了乌豆和贺湘两个具有不同风采的英雄人物形象以及一批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
我于1963年从上海戏剧学院研究生班毕业,随即分配到上海市文化局剧目工作室工作。此后我结识了王树元同志,并成为很好的朋友。我曾问他话剧《杜鹃山》的创作缘由和具体情况,他详细作了介绍。
原来他是山东章丘人,后随伯父到济南,上小学,读中学。1948年济南解放,他参加了第三野战军新安旅行团。1949年,随解放大军进入了上海。他在新旅歌舞剧团(后改组为上海歌剧院)担任演员。他写《杜鹃山》并非偶然,而是厚积薄发。其缘由要从上世纪50年代首次去湘赣老区慰问演出说起。那时新旅歌舞剧团奉命随中央慰问团赴中央苏区和闽赣等南方革命根据地慰问演出。他们参观了瑞金沙洲坝红军井、古田会议旧址等革命圣地,听当地老乡讲述当年的革命故事。那些带有传奇色彩的故事,深深感动了王树元。
1957年1月,他再次前往深入生活。在老区,他每天翻山越岭,访问了许多当年的红军战士、游击队员、党的工作者、白皮红心的甲长、烈属和当地的党史工作者;走进了无数当年党的交通站、秘密联络点、革命基点村、红色堡垒村,花了小半年时间,搜集到了大量鲜活、感人的生活素材,单单记录在笔记本里的就有15万字之多。
1958年,他开始了一部大型话剧的创作,起初作品描写一支秋收暴动的农民自卫军,在乡亲们支援下艰苦、惊险战斗的故事。这部作品的写作并不顺利,写了五六稿,都没有成功。这时,他研究前几稿的问题症结所在,冷静审视这些原始素材,努力挖掘其深刻的内涵,逐渐聚焦到农民暴动与无产阶级政党的关系上面,引出了共产党找自卫军、自卫军三起三落,“抢一个共产党”的构思。峰回路转,他根据新的思路,写出了第七稿,在此基础上又改了两稿,经过三四年的反复修改加工、锤炼琢磨,终于写成了发表在《剧本》杂志上的稿本《杜鹃山》。
话剧《杜鹃山》在上海舞台亮相后,全国又有许多话剧、戏曲团体纷纷搬演或改编演出,1963年7月,中国青年艺术剧院也在北京上演了话剧《杜鹃山》,另外,沈阳评剧团改编演出了评剧《杜鹃山》。之后,1964年6月在北京举行的全国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上,同时出现了两个京剧《杜鹃山》,分别是由北京京剧团、宁夏京剧团改编演出的。
上个世纪70年代,北京京剧团又重新改编京剧《杜鹃山》,这次把上海的王树元和黎中城两位编剧借调到北京,组成了由王树元、汪曾祺、杨毓敏、黎中城组成的编剧组,主要演员有杨春霞、杨淑蕊、严桂祥、马永安、高牧坤、李宝春、张学海、刘桂欣、王忠信等。1973年新版的京剧《杜鹃山》公演。不久被拍摄成彩色影片,公开放映,影响遍及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