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撰写南翔人陆象贤从事地下工作的事迹,查阅资料时,发现他曾有一段办学经历:1941年他在上海邮政局创办进步刊物北社时,回到故乡南翔与朋友办了一所学校,起名惠民学校。学校就办在陆象贤自家的客堂里,三张八仙桌,放些长凳和方凳,算作课堂。设两个班,一初中,一初小,一共三名教员,自己选编教材。他当了几年校长,还自己作词,请著名作曲家陈可辛创作校歌。经过努力,后来这所学校办出了一定规模。
由此我不由得想起母校嘉定二中的老校长张昌革,解放初他在南翔历经艰难创办了义务职业学校,后得到政府支持改为公办学校,建立了嘉定二中。嘉定二中在嘉定的教育界创造了许多辉煌。张校长退休后,看到社会上高中就读的资源匮乏,和几个退休同事一起又创办了上海民办槎溪高级中学,学校在社会上赢得良好的声誉。
嘉定二中的语文特级教师钱梦龙,从南翔来到嘉定创办了嘉定区桃李园中学,他担任校长并在一线上课,带领一批青年老师大胆进行教学改革,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办学模式。桃李园中学如今是嘉定教育界响亮的品牌。
我好奇起来,南翔人真的这么好办学吗?我查阅了一下近代以来的资料,吃了一惊,在这个当初规模不大的古镇上,竟然出了许多热衷办学的人士。
南翔苏民中学的创办人许苏民,他曾在武昌起义后,被推为嘉定县军政分府民政部长,后任民政长,主持嘉定军政分府工作。任职仅8个月,他便辞职回南翔致力于教育事业。于1909年创办私立南翔义务小学,手订校训,亲定校歌。1923秋,南翔义务小学更名为南翔公学,学生增至900多名,规模为全县之冠。许苏民为兴办教育,将自己的月薪及润笔,除酌留家用外,多充办学资金。
王培孙,是我国知名教育家和学者。他生于南翔镇走马塘西,1905年加入中国同盟会。他1897年考入刚开办的上海南洋公学师范班,后接办叔父王柳生的育材书塾,创办了南洋中学。他亲自赴日本考察,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先后建成图书馆、实验室、实习工场、科学馆、学生宿舍和大操场等。图书馆藏书为上海中等学校之冠。他亲自教授物理、化学、英文和国文等课。当时南洋中学以学制健全、设备完善、师资力量雄厚和教学质量优良闻名沪上。
李廷翰是上海市实验小学创办人。他19岁中了秀才,就在南翔办了一个私塾,招了几十个学生教书,后来办起了实业。1911年2月李廷翰和他刚从日本回国的妹妹李廷慧,受上海市政厅委托,在上海老城厢明代露香园万竹房遗址上,筹建上海第一所市立小学——上海市立万竹小学,就是今天的上海市实验小学。它曾被称为“上海小学之最”,被国民政府教育部评为全国11家优良小学。
南翔怀少小学的创办人朱苏吾先生,生于民主东街,早年去上海棉纱厂做学徒,受到了进步思想影响,事业上也取得成功。他37岁回到故乡,将准备为母亲祝寿的钱和自己的所有积蓄都拿出来,为贫困孤儿办学,创办了南翔怀少教育院。后来他不断置地扩大,将儿女的婚礼钱都投入进去,建成怀少学校。
他们办的学校成绩斐然,像丰碑一样记载着他们的功绩,历史上办学的南翔人还有很多,由于种种原因他们的名字和他们的学校一起在岁月中消失了。曾经听老人说民国时期老中医王蔼多先生在南翔香花桥南堍莫家弄办过一所小学,叫南翔小学,我小时候常在那儿玩,早已没有一点点学校的痕迹……
我正值生育高峰出生,到读小学那年,镇上的学校无法容纳。我记得一年级是在镇上一座寺庙里上的课,上学要自带小板凳,老师在高大的佛像下讲课。一年后才搬进在镇东新建的一所校舍里,学校建得太仓促,我们好久好久都在一股浓浓的石灰气味里上课,校名直接叫民办小学。全校一共6间教室加一间办公室。
校长是个姓平的中年人,苍白、瘦削,常常捂着嘴咳嗽,教师大多是因病待业的社会小青年。我的同学多是住在镇梢头和农村的。那时虽然没有什么名校意识,但是我们因校舍寒碜感到自卑。平校长常常鼓励我们自强,说我们学校的老师和学生不比人家差,学习全靠自己。平校长和蔼、亲切、耐心,师生们都非常敬重他。几年后我们不见他了。有人说他生病了,有人说他调走了,也有人说他去世了。
这所小学如今消失得无影无踪,校址已是一片居民小区。也许没人知道曾经有过这么一所小学,我们却记得平校长这位民办小学的创办人,他的身上闪耀着与那些著名的南翔办学人同样的光彩。
南翔出现过从陆廷灿、李流芳到陈君起、陆俨少等无数风流英才,也出现这么许多办学之人,这不能不说是一道神奇的景观。嘉定有“吴中第一”的孔庙,素有“教化嘉定”的美誉,南翔这些办学人的事迹更是佐证了这一优秀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