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八事变”虹口、闸北战场遗址

2022-02-26    作者:徐鸣

3.jpg

  我写的《是谁打响“一·二八”淞沪抗战第一枪》(刊《上海老年报》2022年1月29日)一文后,有些读者建议是否将文章中发生激战的地点进一步具体化。为此,我钻进图书馆,并请教日本史专家,对“一·二八”淞沪抗战初期时的虹口、闸北战场遗址进行了一番较为深入的探究与体验。比如八字桥、四川北路上的日本海军陆战队司令部旧址、天通庵路上的天通庵车站旧址和天目东路上的北站旧址等。

  

  八字桥,兵家必争之地

  

  八字桥,又名宝安桥,始建于南宋嘉泰年间(1201年—1204年),南宋宝祐四年(1256年)重建。为什么不用原来的名称,而唤八字桥呢?道理是此处后来因为河流分流造了两座桥,东西各一座,均为木结构,因平面呈八字而得名。原木桥毁于1932年“一·二八”战火。西侧一桥即现有的八字桥,1933年改建为钢筋水泥结构,长8.3米,宽9.5米,单孔,梁底标高4.25米,可通航7.2吨船只,桥上可通行载重汽车。

  原本默默无名的八字桥,由于两次淞沪抗战激战处而声名显赫。缘由是八字桥连接虹口和闸北,且距离北四川路日本海军陆战队司令部、上海火车北站都非常近,日军曾多次企图通过八字桥包抄北站,因此兵家必争。

  1月28日23时30分,1600多名鬼子在海军大尉鲛岛具重指挥下,以20余辆铁甲车为前导,兵分几路,向驻守在虹口、闸北的国军阵地突然发起进攻,企图占领闸北及火车北站。其中一路从北四川路西侧攻打八字桥。驻守在八字桥的第19路军将士即刻抵抗,击退日军进攻。

  2月4日,日军发起总攻,以数千人继续猛攻闸北,数百鬼子进攻八字桥国军阵地,每分钟发射炮弹二三十发。守军60师伤亡较大,但仍顽强坚守阵地。2月29日,日军在白川大将的部署下,再度猛攻八字桥,向我守军阵地发动了10余次冲锋。面对装备精良、暴戾凶狠的鬼子,国军第60师不断派出敢死队跃出战壕,白刃相接,几次夺回被丢失的阵地,迫使鬼子全部向狄思威路(今溧阳路)方向退却。激战一个月,日军多次打算通过八字桥,迂回攻击火车北站。八字桥阵地三失三得,两军形成拉锯战。但直到停战,日军都没能完全控制八字桥。

  战火中东八字桥被毁,仅剩下摇摇欲坠的西八字桥(后被改建为水泥桥)。国军在八字桥附近共毙伤鬼子3000余人,其中就包括打死侵华日军第九师团步兵第六旅团步兵第七联队联队长(相当于团长)、大佐林大八。林大八死后被追晋陆军少将军衔,是“九·一八”事变后第一个死在中国军人枪下的日军将领。国军官兵伤亡近千人。战后有记者采访报道:“八字桥两军相持月余,几无一完整房屋,沿途断垣焦土烬物堆积如阜”。

  

  日本海军陆战队司令部

  

  从1894年甲午战争开始,日本就开始派军舰常驻上海 。1897年,上海小车工人示威,日军从“大岛”号军舰上抽调20名水兵登陆,守备日本驻上海总领事馆,这是日军在上海派驻地面部队的开始。日本海军陆战队于1900年以保护侨民为借口,在东本愿寺别院设立守备警察队本部,常驻上海。1924年,日军在东江湾路和四川北路交汇处的四川北路2121号(原东江湾路1号),购买一幢洋楼作为营房和司令部。原建筑物在“一·二八”淞沪抗战中全部被毁。新总部大楼于1933年落成,4层钢筋混凝土建筑,俯视如同1艘巨大的军舰,具有兵营与要塞双重功能。下层系仓库,中层是营房,屋顶上设瞭望塔,置数门山炮,可以俯瞰天通庵车站及八字桥,遥望北站。大楼中间还有个2200平方米的操场,平时日军每天会在这里操练。同时,上海日本海军陆战队规格升级,成为日本海军唯一的常设特别陆战队,司令官由大佐升为少将,兵力也增强到2500人。1932年和1937年两次淞沪战役,日军均在此挑起。

  日本海军于1927年3月派遣“天龙”号巡洋舰掩护来自本土吴、横须贺、佐世保三个镇守府的特别陆战队共计3个大队在上海登陆,与驻防上海的“利根”号巡洋舰上的临时陆战队共同组成“联合陆战队”,总兵力约1400人,由植松磨练海军大佐统一指挥。这支联合陆战队在上海阻止北伐军进入虹口日本侨民聚集地,以及1928年5月在济南阻止北伐军进攻的“济南事变”中都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因此在北伐战争结束后,日军没有将这支部队解散,反而在1928年6月从这支联合陆战队中挑选精锐,正式组建“上海陆战队”,编入“遣支第一舰队”的作战序列常驻上海。

  上海陆战队成立后,日军于1932年1月28日向中国在上海的驻军发动进攻,以为能够一举解决上海守军,占领整个上海。但遭到了驻防上海的第19路军顽强抵抗,不仅击退了日军的进攻,更一度对日军展开反攻。日本海军只得于1月31日紧急从本土抽调陆战队增援上海。中国也派出由最精锐的87师、88师和教导总队组成第5军赶赴上海参战,双方在上海展开激战,日军见战局不利,于2月调动陆军第9师团和第12师团在上海登陆投入战斗,最后双方于3月达成停战协定。

  日军认为上海陆战队表现不佳的原因是没有装备足够的重武器,因此1932年10月日本海军发布《海军特别陆战队令》,将上海陆战队升格为与海军镇守府平级的“上海海军特别陆战队”,编制包括5个步兵大队、1个炮兵大队和若干直属部队,总兵力达到约4000人,装备120毫米榴弹炮8门,75毫米山炮、速射炮等32门,战车、装甲汽车约20辆,且士兵主要武器不是日军最普遍的三八大盖,而是更有利 于巷战和近战的德制伯格曼MP-18冲锋枪,也就是当时中国俗称的“花机关枪”,火力远比三八大盖要猛烈。

  从最早的“上海陆战队”到后来的“上海海军特别陆战队”,并不简单的只是名字上多了几个字,编制上也是从大队级别一跃提升到联队级别,兵力从1400人扩编到4000人,整整增加了两倍,装备也比一般海军镇守府的陆战队甚至比陆军部队都要精良,而且还是当时日本海军唯一常设的陆上作战部队,可见日本海军对这支部队的厚望。

  

  占领天通庵车站的日军全被歼灭

  

  19世纪末的上海,工业兴起,经贸发达,商贾纷至,物流繁忙。外国商人要求建筑铁路,以便把海运到吴淞的货物经铁路运至上海城内,清政府不予批准。1875年,以英国怡和洋行为首组建了“吴淞道路公司”,买下了今河南路桥堍到吴淞一带的土地,并将建造铁路的器材从英国运到中国私自筑路。

  1876年7月3日,铁路从上海至江湾段先完工通车。采用轨距为762毫米的窄轨,钢轨每米重13公斤,用一台“先导”号机车拖着6节车厢。英国人在建造铁路时抢占民田、欺压百姓的行径,引起了中国人的极大愤慨,并捣毁“道路公司”在江湾的办事处。后来火车在行驶中还压死一名中国人,更是引起群情激愤,清政府被迫照会英国领事要求转令公司停止通车。

  几经交涉,同年10月,清政府与英国公使签订《收买吴淞铁路条款》,中国买断铁路应付银28.5万两,分3期交付,1年付清。一年之内铁路仍由“道路公司”承办。于是,铁路仍继续建筑,12月1日上海至吴淞全线通车。一条全长14.5公里的窄轨铁路——吴淞铁路建成了,这也是中国的第一条营运铁路。

  因火车速度快,车费便宜,搭乘的人越来越多,不到一年的时间就让“道路公司”狠狠地赚了一票。1877年9月,清政府赎回这条铁路,立即全部拆毁。1895年,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张之洞两次建议朝廷修筑吴淞至上海至江宁(今南京)的铁路。中日甲午战争后,顽固守旧的清政府终于准奏并批示以官款“先修建淞沪后筑沪宁”,并成立以盛宣怀为督办的铁路总公司。

   1897年,淞沪铁路开工,总体上是遵循原来吴淞铁路走向兴建,改为标准轨距,采用每米重32公斤的钢轨,于1898年建成通车。它是中国政府官款修建的江南第一条铁路,全长16.09公里,南起宝山路,西至吴淞炮台,沿线设宝山路、天通庵路、江湾等9个车站。淞沪铁路建成后即为上海通往吴淞的重要交通干线。

  天通庵站地处天通庵镇东北隅,南距宝山路站1.69公里,北距江湾站3.53公里,地处天通庵路、同济路(今同心路)、宝山路接壤处,是当时进入上海中心城区的门户,成为了上海现代史上战时的兵家必争之地。

  1932年1月28日,日本以所谓“日僧事件”为借口,悍然发动“一·二八”事变。深夜23时15分,日本海军特别陆战队数十人,由北四川路西侧出发,袭击并占领淞沪铁路天通庵车站。之后,日本海军陆战队想悄然穿越天通庵站向北火车站进攻,被中国守军第19路军及时发现并击退,日军不得不退回到天通庵路以东地区。此后双方曾多次在这个小小的车站进行激烈的拉锯战,到了20日凌晨3时许,占领天通庵车站的日军全被歼灭。

  

  上海北站4层楼房毁于战火

  

  1908年3月,伴随着原沪宁铁路全线通车,车站正式投用,原名沪宁铁路上海站,车站位于建界路(今天目东路)宝山路口,车站站房为6间平房,4间作售票、电报、邮政、办公等用,2间作候车室。1909年,沪宁线总管理处决定在毗邻公共租界北区的宝山路天目路附近兴建车站新站房,同年新站房正式建成。1916年12月,原沪宁铁路和原沪杭铁路并轨工程完工,沪宁铁路上海站更名为上海北站。

  “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1月29日上午10时左右,日机投掷炸弹,商务印书馆总厂和东方图书馆被大火焚毁,包括众多古籍善本在内的30多万册馆藏图书被付之一炬。日军千余人在强大炮火和装甲车掩护下,向宝山路、虬江路各路口猛烈冲击,企图占领上海火车北站。北站为上海陆上交通枢纽,其得失关系整个闸北的安危。29日下午2时,日军趁北站火起向北站猛攻,我守军宪兵1个连与日军激战1小时后退出北站。29日17时,第156旅主力加入战斗,进行反击,夺回北站及天通庵车站,并乘胜追击,一度攻占日本海军上海陆战队司令部,迫使日军退至北四川路以东、靶子路以南地区。日军首次进攻以失败而告结束。

  上海北站4层楼房毁于“一·二八”战火。1933年5月,北站进行修复,站房的底层得到恢复,二层中间部分也得到重建,同时兴建左右候车室、行李房等设施。

  

  图片说明:“一·二八事变”前日本海军陆战队司令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