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有生以来已过了近八十个元宵节,旧时见到过种种行街表演,然而,留在脑海最深处的却是儿时玩兔子灯。
旧居曹家渡五角场口,弄堂西首大饼店对面有一条斜向的短小夹弄,逼仄得两人相对走过都要侧着身子。此弄前通万航渡路,弄口有一家名曰“王常兴”的小饮食店;后抵万航渡后路,弄口有一家“巧玲珑”纸扎店。为何称作“巧玲珑”?盖因此店手艺师傅心灵手巧,制作的纸扎品,小巧玲珑,惟妙惟肖,故名。时至今日,这个名字恐怕唯有上点年纪的老人才知道了。
此店平日以制作大量的花轿、楼宇、牌坊、马车、金童玉女、侍者、摇钱树,供举办丧事人家祭祀之用,这些纸玩意扎得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在半个世纪前极有需求市场。同时因成本低廉,材料便宜,仅用竹子(篾)、彩纸、细铁丝等,即可加工,当然主要是靠灵巧的手艺赚钱吃饭。
为扩大经营项目,店主当然顺应时势,开发新品种,如元宵的彩灯、清明前后的风筝等,这些玩意制作简单,手艺人更不在话下。于是,每逢农历腊月中旬之后,店门口便开始挂起各色彩灯,五光十色,琳琅满目,其中,以价廉物美的兔子灯居多。
我是长孙,自小最受祖母宠爱,过年不仅压岁钱多,元宵前还主动带我去选购彩灯。不到初十,祖母就会拉上我的小手道:“走,阿囡,日脚到了,到对过去买灯罢!”除了买一盏可挂在门上的六角形玻璃纸灯外,重点是挑选一只大号兔子灯。此灯有大号脸盆那么大,需小心翼翼两只手捧回家,当天我就细细观赏灯的结构,基本是四个竹制的大圆圈,头部两个稍小,上边合拢,下部分开;身躯大些,成椭圆形分列两侧,另有大耳朵,短尾巴;庞大的身躯中间用细竹竿撑着,有一竖着的铁丝装置,是用来安插蜡烛,夜间照明用的;底下装有四个会转动的粗木制轮盘;最好玩的是它身上的絮毛,那是用彩纸一排排上端粘住、下端剪成丝状的兔毛,有雪白、粉红、嫩绿、鹅黄、浅蓝多种,我用小梳子慢慢给它捋着,心里却盼着天色早点暗下来,可以插上蜡烛,点燃后拉着走。
入夜,因客堂间地方小,地板又不平整,祖母就带我到下面天井里玩。祖母先划亮火柴,点燃半截蜡烛,小心地插入。顿时,兔子灯亮了,也映红了我的小脸。我开心地在天井里拉着,绕着圈走,得意时还自说自话,“前面当心,兔子灯来啦!”不知是兔灯底部木轮卡住,还是天井青石板不平,兔子灯在拐弯处突然侧翻,蜡烛火迅即点燃了兔身一侧的“皮毛”,接着燃成大火,幸好底楼西厢房阿叔眼捷手快,操起湿拖把一下扑灭了。祖母帮我翻转兔灯,已成半壁江山,大煞风景,我在一旁急得哇哇大哭起来。祖母立即安慰,“勿要哭,十五的月亮十六圆,明天再去买一个……”翌日,祖母果然又买了一盏兔子灯回来,这回,祖母带我到僻静的柏油马路边去拉,顺当多了,也见到其他小伙伴拉灯玩着,闹猛得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