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是传统的元宵佳节,在旧时上海,热闹到无以复加的程度。吃着作为“节食”的汤圆啦,接回隔年送上天去的灶神啦,妇女们邀请紫姑来问吉凶啦,这些虽是家家都做的事,然而真正的热闹还不是在家门之内,而在街头田间。
元宵节真正的热闹在灯市!
这一天,上海家家人家的门口都挂起了彩灯,有鳖山灯、走马灯、荷花灯、荠菜灯等,种种灯样,争美斗亮。大街上,还有用竹柏结盖的灯棚。黄浦江边,船桅也都点起了灯。寺院前面,扎成塔形的竹竿,作为灯架,这称为“塔燎”。城外的农户,大家在竹竿的梢头挂起灯来,这寓有特别的意思,称为“望田灯”。
当然,旧时上海滩的元宵佳节远远不止这么些热闹事。俗话说“好戏还在后头”。除了到处张挂彩灯,老上海的元宵佳节,还盛行放焰火,而且这焰火非常之盛,尤其在城隍庙里的豫园内,焰火格外出色。假山上,特别是高的地方,不知道有多少人在那里放,放的地点可一点不固定,叫看的人无法预知,只能让自己的眼睛碰运气,来不及东张或是西望,引得大家只顾张嘴开心地大笑,一边尽情喝彩。
而元宵节最最让人心动的是去看舞龙灯。人们用竹扎成一个个圆形的笼似的东西 ,糊了纸,画好鳞甲,有头有尾,下面各接以柄,上面用布联了起来,俨然成了一条龙的样子。年轻力壮的小伙子,举龙旋舞于街头巷尾。龙前面,则有灯牌为导,灯牌上写着“五谷丰登”啦,“官清民乐”啦,这一类好听的字句。另外的人,却编扎好非常大的球,中间也像灯一样点起了火 ,这叫做“滚灯”。滚灯遇到了龙灯,可就成为“狭路相逢”,非斗不可,因为龙需要“珠”,而“珠”当然不肯给龙要去。这一场恶斗称为“龙抢珠”。
元宵节晚上看灯看焰火,要一直闹到天明。正月十六的深夜,有些人家,要坐在床沿上用芝麻裹馄饨,名为“包蚤蝨”,因为芝麻形似蚤蝨,所以要叫芝麻做替身,包起来之后可以不再出现。说起馄饨,元宵节除了以汤圆为正式节食以外,也裹肉馄饨,不过馄饨不能祀灶神,俗语说得好:“颠颠倒倒,馄饨献灶。”